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儜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插田歌
介绍
《插田歌》是唐代刘禹锡的诗作,属于乐府体诗歌。该诗写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插田歌》的创作背景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刘禹锡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其作品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他被贬至连州,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他选择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点滴,表达了他对时政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他不仅丰富了自己在文学领域的作品,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艺术形式上看,《插田歌》采用乐府体的写作方式,这种形式在唐代非常流行,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乐府本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和诗歌体裁,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用以歌唱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刘禹锡的这首《插田歌》正是运用了这种形式,通过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劳动的场景,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插田歌》还体现了刘禹锡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诗中通过描绘农民与计吏的对话,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态,也隐喻了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问题。这种通过具体场景反映深层次社会矛盾的方式,使得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在表现手法上,刘禹锡善于运用简洁的色彩线条来勾勒画面,这种技巧在《插田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诗歌的画面感强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插田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被选入《全唐诗》,成为唐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还成为了研究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对《插田歌》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插田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的优秀诗篇,还是一部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记忆的珍贵文学作品。通过对其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