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

汉郡三十六,郁林东南遥。
人伦选清臣,天外颁诏条。
桂水步秋浪,火山凌雾朝。
分圻辨风物,入境闻讴谣。
莎岸见长亭,烟林隔丽谯。
日落舟益驶,川平旗自飘。
珠浦远明灭,金沙晴动摇。
一吟道中作,离思悬层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五言古体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刘禹锡在诗歌创作上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揭示了唐代社会的某些风貌与政治动荡。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刘禹锡,字梦得,自号“刘柳”,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出生于河南洛阳,但家族背景复杂,有来自中山(今河北定县)的说法。他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并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选拔,之后被授监察御史一职。
  1. 作品原文
    汉郡三十六,郁林东南遥。
    人伦选清臣,天外颁诏条。
    桂水步秋浪,火山凌雾朝。
    分圻辨风物,入境闻讴谣。
    莎岸见长亭,烟林隔丽谯。
    日落舟益驶,川平旗自飘。
    珠浦远明灭,金沙晴动摇。
    一吟道中作,离思悬层霄。

  2. 内容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的“桂水”和“火山”都是具体的地理标志,分别象征着南方的水系和火山地带的自然景观。“桂水”可能指的是广西的一条河流,而“火山”则可能指的是位于广西的一处火山。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其深厚的地理知识。
  • 人文环境描写:诗中提到的“分圻辨风物”和“入境闻讴谣”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和文化传播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能够深入地了解各地的文化风情和历史背景。
  • 个人情感表达:整首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所感受的个人情感,如“一吟道中作,离思悬层霄”展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氛围。
  1.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刘禹锡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例如,“桂水”和“火山”的描绘既展示了自然的美,也寓意着诗人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思考。
  • 对仗工整:诗中的对仗工整,语言简练,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严谨风格。通过对仗的使用,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读来朗朗上口。

《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不仅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环境的诗歌,也是一篇充满哲理和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学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