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笛

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
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
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笛》(萧衍)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短诗,而唐代的刘孝孙则创作了一首五言绝句名为《咏笛》**。《咏笛》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音乐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多个方面对《咏笛》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萧衍(468年—549年),南朝梁武帝,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郡东莞人,出身门阀士族,开创了“萧齐”与“萧梁”两个历史时期,并自称为文宣帝,庙号高祖。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
    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
    妙声发玉指,龙音响凤凰。
    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
    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
    征客怀离绪,邻人思旧情。
    幸以知音顾,千载有奇声。
  • 翻译
    柯亭附近生长着一些奇特的竹子,它们似乎含有深深的情感,随风摇曳,抑扬顿挫。美妙的笛声仿佛是从玉石般的手指间发出,声音如同龙凤般动听。凉秋之夜,笛声悠长,流动如秋风,韵味悠长。调子高昂时气势磅礴,曲调变化时又显得凄凉悲清。旅人带着离愁别绪,邻人思念过去的情感。幸亏有知音相伴,使得这千年的笛声依然独特动听。
  1. 作品背景
  • 刘孝孙的《咏笛》创作于唐朝贞观六年,当时他已经去世。
  1. 词句注释
  • “柯亭有奇竹”,描述柯亭附近的竹子因其特性而被特别提及。
  • “含情复抑扬”,形容竹子在风中摇曳的样子,仿佛在表达情感。
  • “妙声发玉指”,赞美笛声如同玉制乐器般清脆悦耳。
  • “龙音响凤凰”,用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来比喻笛声的美妙。
  • “凉秋夜笛鸣”,描绘了一个凉秋夜晚,听到笛声的场景。
  • “流风韵九成”,表达出笛声流畅且充满了韵味。
  • “调高时慷慨,曲变或凄清”,描述了不同曲调下的情绪变化。
  • “征客怀离绪”,表达了旅人在笛声中感受到的离愁别绪。
  • “邻人思旧情”,反映了邻居们在笛声中怀念过往的情感。
  • “幸以知音顾”,庆幸自己能够遇到懂得欣赏的人。
  • “千载有奇声”,意味着这千年以来,这独特的声音一直被传唱。
  1. 白话译文
  • 柯亭附近生长着一些奇特的竹子,这些竹子似乎含有深深的情感,随风摇曳,抑扬顿挫。美妙的笛声仿佛是从玉石般的手指间发出,声音如同龙凤般动听。在凉爽的秋夜,笛声悠长地响起,如秋风般流动,韵味悠长。当曲调升高时气势磅礴,当曲调变化时又显得凄凉悲清。旅人们带着离愁别绪,邻里们思念过去的温情。幸运的是,有懂音乐的朋友在身边,使得这千年的笛声依然独特动听。

《咏笛》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美、艺术美的感悟以及对于友情和乡愁的珍视。刘孝孙的作品虽然已经远去,但其留下的音符却跨越千年,继续在人们的心中回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