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纪行十首湘妃庙

荒祠古木暗,寂寂此江濆。
未作湘南雨,知为何处云。
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
莫唱迎仙曲,空山不可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中纪行十首·湘妃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刘长卿,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淡远的诗风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多反映其生活状态及对时事的感受,尤以其山水田园诗最为突出。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
    荒祠古木暗,寂寂此江濆。
    未作湘南雨,知为何处云。
    苔痕断珠履,草色带罗裙。
    莫唱迎仙曲,空山不可闻。
  • 翻译:在荒废的祠庙周围,古树参天,显得有些昏暗。这里没有发生像湘南那样降雨的事情,不知道是哪里的云。苔藓覆盖着曾经有人走过的鞋子,草的颜色像是女子的裙子一样,但没有人在这里唱歌迎接仙人。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达了一种空寂和超然的氛围。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孤寂与超脱,体现了古典诗歌中的意境追求。此外,诗中的“苔痕断珠履”和“草色带罗裙”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哲思。
  1. 文学价值
  • 《湘中纪行十首·湘妃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刘长卿个人风格的体现,也反映了唐代诗歌的一种风格特征。这首诗通过对湘中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学追求,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历史背景
  • 刘长卿生活的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仅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也与文人的个人遭遇和社会心态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湘中纪行十首·湘妃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湘中纪行十首·湘妃庙》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篇,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对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