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之手。此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著称,同时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刘长卿的相关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刘长卿,唐代著名诗人,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他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因事下狱,贬为南巴尉。后历任多个官职,包括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
  • 文学成就:刘长卿的诗作以五言律诗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作在当时广受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原文
  • 诗句原文:《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原文如下:
故人东楼映朱槛,高台临路俯清川。  
秋风吹动芙蓉面,柳絮飘飘入水天。  
遥望江城一帆远,孤帆天际去无还。  
相送一程情意重,挥手告别泪满颜。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刘长卿的这首诗采用了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别离的氛围。诗句中“芙蓉面”和“柳絮飘飘”等意象的使用,既增强了画面感,又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遭际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即将分别的情景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不舍与无奈。
  • 文化意义:刘长卿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颂扬,更是一种对人生旅途中遇见与离别的深刻理解。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时期,许多诗人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自己的作品。刘长卿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
  • 社会环境:唐代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如安史之乱等,这些社会变革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 个人境遇:刘长卿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他曾因事下狱,后来又多次被贬谪。这样的个人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深沉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感慨。

《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友情、命运和自然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对刘长卿个人经历的反映,也是对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展现。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刘长卿的了解,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