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姚谏议

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
已瞻龙衮近,渐向凤池新。
却忆波涛郡,来时岛屿春。
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
曾暗投新轴,频闻奖滞身。
照吟清夕月,送药紫霞人。
终计依门馆,何疑不化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姚谏议》是唐代诗人刘得仁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刘得仁,字、里不详,唐朝时期作家,约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相传他是公主之子,长庆中即有诗名,自开成至大中四朝,昆弟以贵戚皆擢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2. 原文及翻译
    “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已瞻龙衮近,渐向凤池新。却忆波涛郡,来时岛屿春。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曾暗投新轴,频闻奖滞身。照吟清夕月,送药紫霞人。终计依门馆,何疑不化鳞。”

  3. 主题内容

  • 官场腐败:通过描述姚谏议上表状告腐败官员的情景,展现了姚谏议正直无私、敢于直言的品质。
  • 社会不公: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官僚主义的不满之情。
  • 个人境遇:反映了当时官场中的腐败现象,以及诗人个人在官场上的挫折和无奈。
  1. 创作背景
  • 官场腐败:当时官场上的腐败现象引起了诗人的深刻反思。
  • 社会不公:诗人对社会不公和官僚主义的不满情绪也体现在了诗歌中。
  • 个人境遇:诗人自身的经历和遭遇,让他对官场上的不良风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上姚谏议》不仅是一首描绘官场腐败现象的诗词,更是诗人刘得仁对社会不公和官僚主义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遭遇,更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