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尊师

梦别一仙人,霞衣满鹤身。
旌幢天路晚,桃杏海山春。
种玉非求稔,烧金不为贫。
自怜头白早,难与葛洪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尊师》是唐代中唐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人(今属山西),祖籍范阳。自天宝末年起,屡试不第,后以德宗时期宰相浑瑊的推荐,被召入内殿任翰林待诏。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颇为知名,与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和李端等人齐名,合称“大历十才子”。
  1. 作品原文
    梦别一仙人,霞衣满鹤身。
    旌幢天路晚,桃杏海山春。
    种玉非求稔,烧金不为贫。
    自怜头白早,难与葛洪亲。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神仙般的画面,表达了对王尊师归蜀的祝福和期待。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将仙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仿佛能够感受到仙风道骨的气息。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道家色彩。
  1. 创作背景
  •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的创作背景是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当时,王尊师因归蜀中拜扫而离开,卢纶作为好友,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以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和美好祝愿。
  1. 名家评论
  • 王维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1. 文化意义
  • 《送王尊师归蜀中拜扫》不仅是一首描写仙人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它通过对仙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送王尊师》是卢纶创作的一首充满道家色彩的五言律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仙风道骨的气息。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卢纶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为其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