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
虚晕入池波自泛,满轮当苑桂多香。
春台几望黄龙阙,云路宁分白玉郎。
是夜巴歌应金石,岂殊萤影对清光。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卢纶,字泰之,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以“清雅”著称,尤善五言诗,多表现闲逸的情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追求高洁的境界和清新的风格,与同代其他诗人相比,他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真实抒发。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凉的春夜月景,通过对月光、露水、星辰、飞鸟等自然现象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心境宁静的意境。其中,“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通过对比“露”的细腻与“月”的冷峻,以及“星河”和“雁行”的遥不可及,表达了诗人对宇宙间万物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界美景的热爱之情。
“虚晕入池波自泛,满轮当苑桂多香。”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夜晚的氛围,月光下的池塘波光粼粼,满园盛开的桂花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春台几望黄龙阙,云路宁分白玉郎。”则通过“春台”和“云路”两个意象,寓意着诗人对于仕途的期望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最后,整首诗歌在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情的珍视。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唐代文人生活、情感和创作风格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