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

自别前峰隐,同为外累侵。
几年亲酒会,此日有僧寻。
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沈。
众欢徒满目,专爱久离心。
览鬓丝垂镜,弹琴泪洒襟。
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
坏檐藤障密,衰菜棘篱深。
流散俱多故,忧伤并在今。
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河中郡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与高适、岑参并称“三大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尤善写景言志。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卢纶作为一位官员,可能因为战乱而流寓于长安(今西安)。诗中的“长安”即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感慨。
  1. 诗词原文及译文
    自别前峰隐,同为外累侵。
    几年亲酒会,此日有僧寻。
    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沈。
    众欢徒满目,专爱久离心。
    览鬓丝垂镜,弹琴泪洒襟。
    访田悲洛下,寄宅忆山阴。
    薄溜漫青石,横云架碧林。
    坏檐藤障密,衰菜棘篱深。
    流散俱多故,忧伤并在今。
    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
  • 根据上述原文翻译:自从分别了前峰隐居地后,我们都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几年来我们经常相聚饮酒,今天却有一位僧人来访。曾经学习耕作但最终放弃,讨论边疆战事也感到心灰意冷。众人的欢乐只是眼前的景象,而我长久地怀念着过去。看着镜中的白发,我弹琴泪水洒满衣襟。到田野去时心中充满悲哀,思念故乡的房子在山的那边。青石板上的水流缓慢而平静,天空中有横贯的白云覆盖着绿色的树林。坏掉的屋檐下布满了藤条,衰败的菜园里长满了荆棘。我们的离散都是由于世事的变迁,心中的忧伤一直伴随着到现在。只有等待一个高尚的目标,那时我们才能结束漂泊,共同回到家乡。
  1. 诗词鉴赏
  • 此诗通过描写自己的孤独感受,展现了一个诗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哀愁。同时,诗中的自然景物描绘生动形象,如青石、白云、树林等,都赋予了静谧而深邃的情感色彩。
  • 诗中使用了一些典型的古典诗词意象,如“鬓丝”、“泪洒襟”、“访田”、“寄宅”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和情感深度。
  •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且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这种形式特别适合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远的思考。
  1. 文化背景
  •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动乱和社会矛盾频发的时代。许多文人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作品,《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 这首诗不仅是卢纶个人生活的写照,也可能折射出那个时代许多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它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感观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不仅展示了卢纶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侧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