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

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
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
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招隐寺的幽静美景以及与友人共游时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友情之深的珍视。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骆宾王(约620年—约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朝初期大臣、文学家。他出身寒微,少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的诗作多反映现实,语言华丽,富有个性,被后世誉为“奇才”。
  1. 创作背景
  • 《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的创作背景不详,据推测可能是在唐高宗时期,即公元649年至665年间。诗中描写了一次与友人一起游览招隐寺的经历,展现了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情景。
  1. 诗歌原文
    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颙家。
    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
    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诗歌开篇便点明了游览招隐寺这一主题,通过“共寻”和“初识”,展现了与友人间的初次相遇与探索之情。诗中多次运用“泉壑”、“云霞”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氛围。
  • 景物描写:诗中的“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等诗句,细腻地描述了寺庙周边的自然景观,既有生机勃勃的绿意,也有寒冬腊月中特有的红艳。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浓厚的情感色彩,既有对友人之间友谊的珍视,也有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尤其是最后两句“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不仅表达了对好友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着诗人希望留住这份美好时光的愿望。
  1. 艺术特色
  • 用典巧妙:诗歌中引用了“金绳”一词,这里的“金绳”并非指真正的绳索,而是借用古代传说中的神话元素,寓意着友情的美好与珍贵。这种巧妙的用典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 结构严谨:全诗遵循了传统的七言律诗结构,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形式上规整有序。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如“绿竹寒天笋”与“红蕉腊月花”的对仗,既符合律诗要求,又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

《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欣赏到唐代文学的魅力,还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自然和友情的感悟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