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
翠阴亭落成自和三首 元代诗人张养浩诗意解析与鉴赏 1. 诗篇一 一退愁城万里降,从今按堵乐吾邦。 睡残蕙月猿推枕,吟断松风鹤啄窗。 槁木不春从换岁,虚舟无物任飘江。 抚尊笑向儿童道,安得佳肴锦鲤双。 注释: - 一退愁城万里降:形容心情由忧愁转为宁静。 - 从今按堵乐吾邦:表示从此安定愉快地生活在这个家园中。 - 睡残蕙月猿推枕:形容夜晚的安静和月光下的沉思。 - 吟断松风鹤啄窗
行水灾郊外 云驳疏阴漏日华,昽昽晨色散林鸦。 马前怪底犹明月,路转满川荞麦花。 注释: 1. 云驳:云雾缭绕。 2. 疏阴:稀疏的树荫。 3. 昽(yǎn)昽:朦胧不清的样子。 4. 晨色:早晨的景色。 5. 马前:指马蹄前的路面。 6. 怪底:指奇怪的事物或现象。 7. 明月:明亮的月亮。 8. 路转:指道路转弯。 9. 满川:到处都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行水灾后郊外景象的诗
【注释】 过李溉之天心亭 放眼乾坤独倚阑,古今如梦水云闲。 南山也解留连客,直送岚光到坐间。 【赏析】 首句“放眼乾坤独倚阑”,诗人以“独”字点出自己的孤独、寂寥之感,“倚阑”二字写出了诗人的闲适与惬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次句“古今如梦水云闲”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心境。他似乎在感叹古今的变迁,但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他却像置身于梦中一般,感受不到一丝真实
注释:在鹿门这个好地方尽情游玩,谁能认识出沈寂沉潜的一世豪情。别把功名看做进退的出处,卧龙最终还是让德公高过头。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自比卧龙诸葛亮和德公黄忠的故事。首句写游遨,次句说谁识,三句说论,四句说让。全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
注释: 1. 遂闲堂独坐自和三首:遂闲堂独坐,即独自一人在闲暇的庭院中坐着。自和三首,即自己创作的三首诗。 2. 至味何尝有苦甘,大观初不校廉贪:至味,最好的滋味,指美好的事物或境界;廉贪,正直与贪婪;校,比较;至味何尝有苦甘,意指美好的东西,从来不会有苦涩的味道。大观,宽广的视野或境界;初不校廉贪,意指宽广的视野或境界,从来都不会去比较正直与贪婪的事情。 3. 苔垣蜗篆斜行玉,柳岸莺梭巧织蓝
【注释】 1. 次马伯庸:即马伯庸。少监,官名。赠经筵官,官职名。虞司业:官名,为六部尚书之一种,掌典郊庙祭祀礼仪,兼领国子监事。 2. 簪绅:指古代士大夫的冠帽和衣带。星聚:指人才汇聚。掖垣:宫禁门内两侧的墙,这里指皇宫。 3. 芸蕳含光动列奎:芸蕳含有光,使行列中的奎木兽发亮。芸蕳含光,形容文采飞扬。奎木兽,传说中四象之一,代表夏天,象征龙。动列奎,指龙腾云霄。 4. 日上嵎夷鸣彩凤
注释: 1. 封章曾拜殿廷间,凛凛丰仪肃九关:我向皇帝呈送奏章时,曾站在大殿之间。 2. 回首桥山泪成血,逢君不忍问龙颜:想到家乡的桥山,我不禁流下眼泪,泪水已经变成了血。遇到你,我忍不住问你,皇帝的脸色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李秘监的怀念和赞美。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皇帝的尊敬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注释: 遂闲堂独坐自和三首 击鲜酾酒有馀甘,种竹移花不是贪。 世事灰残心上火,年光丝尽鬓边蓝。 地环赤县神州九,人共山猿野鹤三。 六载丘园凡六召,小臣何德圣恩堪。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退休后独自居住在闲堂中所作。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饮酒、种花的悠闲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 第一句诗“击鲜酾酒有馀甘,种竹移花不是贪
【注释】郊:郊外。醉:沉醉。欲借山为枕:想要把山当做枕头。 【赏析】诗人昨夜醉酒,在野外小憩,想将山林作为枕头,可是青山不肯靠近,只好枕着白云休息。 “昨朝醉田间,欲借山为枕”,诗人昨晚在田野中醉酒,他本想将山作枕头,可是却未能如愿。“欲借”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山为枕”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青山不肯前,却枕白云寝”,诗人发现青山不肯靠近自己,只能选择枕着白云睡觉。这里
【注释】 堂邑:县治。宣化:县名。退食:指退朝后休息吃饭。炷:插。熏:香燃烧时冒出的热气。聊:姑且,暂时。纷:乱。不教香远去:不让香烟飘散很远。簟纹:席子上交错的纹理。半窗云:指窗户上半边像云一样的帘纹。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清雅闲适的生活画卷。诗人在退朝之后,到书房中静坐阅读或者写诗作文,享受片刻的宁静。他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和花香进入房间,同时点燃了香炉,让香烟袅袅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