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琯
诗句解析: 1. 上得关来似得生,关头行客唱歌行。 - 这句表达的是诗人从关口经过时的感慨,感觉像是回到了生命的起点。"关头行客"指的是在关口的行人,而“唱歌行”可能是指他们在路上唱歌以缓解旅途的寂寞或辛劳。 2. 虚岩远壑互相应,转见离乡去国情。 - 这两句描绘了沿途的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之间的共鸣。虚岩和远壑呼应,表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感;而“离乡去国情”则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译文:
南国:指江南地区。 春生: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江水肥:江河水丰盈。 乌樯风扇锦帆归:船上的帆被风吹得鼓起,好像鸟儿张开翅膀飞去。 吴儿:指江南地区的人民。 日暮:太阳落山时。 棹歌:划船时唱的歌。 惊起鸳鸯相背飞:鸳鸯被船桨声惊醒,相互背飞而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的春天景象,以及渔民们捕鱼归来的情景。诗中的“南国春生江水肥,乌樯风扇锦帆归”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象,河水丰盈
注释: 1. 前歌未停后迭呼,歌词激烈声呜呜。 译文: 前面的歌曲还没唱完,后面的歌曲就开始了,歌声激昂响亮,宛如呜咽哭泣。 2. 天下可能无健者,不挽天河洗八区。 译文: 天下可能没有强壮的人,不拉起天河清洗八方的大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秦地人民迁徙的场景,通过诗歌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家乡人民的同情。诗人用“前歌未停后迭呼,歌词激烈声呜呜。”来描绘前一首歌还未唱完
注释: 行人十步九盘桓,岩壑萦回行路难。:行人在山路上走了十步就有九个弯,山路曲折回环,行走非常艰难。 忽到商颜最高处,一时挥泪望长安。:忽然走到商山的最高处,一时间流下眼泪望着长安(古都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经过许多曲折的山路,终于到达商山,看到商山的最高处,心中不禁涌起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忍不住流泪。他站在山顶上
【注释】秦地人民因战争而东迁,老幼相携,在山谷间行进。他们昼行无食、夜宿无居,饥寒暴露而死的也不少。有人为这些流离失所的人写歌,表达他们去国思乡之情,开始时是历亮婉转,像有所诉说;后来幽抑凄厉,像是在诉说而又愤怒;最后又呜呜愔愔,似乎不能承受这种情状。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秦民东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切。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同时
【注释】: 1. 灞水河,今陕西西安市南的灞水。 2. 柔条,指杨柳的嫩枝。 3. 折尽,折断。这里比喻春天过去,杨柳凋零。 4. 行人,指远行的人。 5. 落日悲笳里,东风不到秦,是说在落日悲笳声中吹奏《梅花落》曲,东风却吹不到长安(即咸阳)去。 【赏析】: 这首诗写灞河边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行人匆匆的景色和情态。诗中以“灞水”为线索,描写了春天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全诗语言平实
这首诗是作者在秦地听到一些关于东迁百姓生活困苦的民间歌谣后,有感而作的。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来表现那些百姓的艰难生活。 译文: 全家一起往东迁移,还没回到家乡。临走时自己上了锁门。 对画梁上的双燕子说:春天来了,秋天又去谁家飞。 注释: 1. 尽室东行且未归:全家一起往东迁移,还没回到家乡。(尽室,全家的意思;东行,迁徙到东方;未归,没有回来) 2. 临行重自锁门扉
扶桑西距若华东,尽在天王职贡中。 一自秦原有烽火,年年选将戍河潼。 注释:扶桑,即太阳,这里指东方国家。若华,古国名,在今山东半岛。职贡,古代天子对诸侯的朝贡。从这句诗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有着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 一自秦原有烽火,年年选将戍河潼。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自秦始皇开始,就频繁地有战事发生,每年都有大量的士兵被派往边疆驻守的情景。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对比的方式
注释: 春明门,指唐代京城长安的东门。灞水,即灞桥,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年年此地送行频,每年春天,长安城的居民都会在灞桥附近为即将离城的亲人和朋友饯行。 今年送客不复返,今年的送别活动却无法再像往年那样返回了。卷土东来避战尘,指那些曾经离开长安城去征战的士兵们,现在带着疲惫的身躯,卷起尘土,重新回到了长安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送别的场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贤王悲坠屦,贤妇念遗簪。 重在不忘故,微物何所钦。 嗟我昔游友,云路扬徽音。 讵念宿昔好,弃掷各飞沉。 昔如胶投漆,今如辰与参。 桃李虽成蹊,谅无松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