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俨
【解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是一首抒情小诗。全诗四句,以“故国青山好”起兴;“春来梦不真”,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去家虽太近,犹是未归人”,表达了思乡情切、心系家国的情感。 【答案】 注释:故国:故乡。青山好:指青山秀丽。梦不真:梦中所想之事不能实现(或:梦中之景与现实不符)。犹是:依然。未归人:没有回家的人。(译文)故乡的青山多么秀丽美好,春天到来时,我梦见的家乡景色却不能成真
注释:日落时分,我扛起锄头回家,就在耕息轩上休息。西边的田地还没有耕种,让我先休息一下,养足精力再继续耕作。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劳作之余,回到耕息轩上休息的场景。诗中通过“就轩上息”这一动作,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对辛勤劳作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理解与同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敬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元宵应制》组诗中的第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鳌头矗矗烟花里,凤阁层层锦绣中。 鳌头:即鳌鱼头,古代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名为“鳌”,鳌鱼头上有角,象征着高贵和权威。这里用来形容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 凤阁:古代皇宫中的楼阁,常用来比喻朝廷或国家。 锦绣:指美丽的绸缎,这里用来形容元宵节夜晚的城市美景。 月色总饶通夜白,灯光已占十分红。 月色:指月光
【注释】投绂:古时官员因事离任,要向皇帝上疏辞官,称“投绂”。柴桑:地名,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姓陶:这里指陶渊明。 【赏析】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隐士、文学理论批评家、哲学思想家。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鼻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田园诗一体。 此诗为题赠陶知州之作。首联以自比,谓自己喜爱菊花而弃官归隐,如同陶公当年一样
【注释】 茅屋:指草堂。柴门:柴草编的门,用以防风保暖。 主人:主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不出:不出,即不出仕。 杖屦(jù):拄着拐杖,穿着草鞋。 常闲:常常闲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诗人的闲适生活,表现了一种淡泊明志,清静自适的生活情趣。 前两句诗写景,“茅屋藏深树”写草堂隐藏在茂密的树林里。“柴门对远山”写草堂的柴门面对着远处的山。后两句诗抒情,“主人多不出”写这位隐士很少出家门
注释: 斫却青桐树,墙根自少阴。 砍掉的梧桐树,其根在墙根处。 流金日应铄,何物助清吟。 太阳照在金箔上应该熔化,用什么来助我吟诵。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李健斋的双桐被斫了,他感到悲愤。“斫却青桐树”是写李健斋砍掉了他的梧桐树,这棵树是他的精神寄托,他的精神支柱。“墙根自少阴”,意思是说,他的梧桐树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心境依然平静,依然淡定。“流金日应铄”,是说太阳照在金子上会熔化
诗名:题王宝扇 寒梅无意斗春妍,吟到逋翁觉已烦。 谁道暗香疏影外,劳君又著五千言。 注释: - 寒梅:梅花(梅)是冬季开花的植物,其花通常呈黄色或白色。在寒冷的环境中,梅花能展现出坚强与高洁的生命力,常被视为坚韧与纯洁的象征。 - 吟到逋翁:逋翁指陶渊明,是中国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他的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这里指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表达了隐居田园的悠然自得。
【注释】 ①秋声:秋天的声音。 ②清光:月光。绝胜:比……强,胜过。 ③十五:指月亮的满月。 ④省:回家看望父母。归省:回家省亲。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秋,诗人时年37岁。万克修是他的外甥。这首诗是写外甥在秋夜观月的情景。 首句“含毫且勿赋秋声”,意思是说:不要拿起笔来写秋天的声音。这是对外甥的规劝。因为秋天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是不可言传的。 第二句“共看新秋新月生”
婺星错落照慈闱 婺星,即织女星;织女星在婺女宿中,又名牛女。这里借指妻子。 趁此秋风月夜归 趁着这秋高气爽的月光之夜回家。 旧日斑衣犹在笥 斑衣:五彩斑斓的衣服,这里指新娘的盛装礼服;笥(sì四声):竹制的储物箱。 一番起舞一光辉 一番起舞:一遍起舞,形容跳舞时姿态优美。一光辉:光彩照人
雪后天空云开月色寒,六街灯火人头攒动。 军报急传将军大捷,夜袭昆仑关胜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