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恂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公元753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的首联以苍山和绿树起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颔联描写了双帆归来的景色,尾联则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充满了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句释义: 1. 苍山遥遥几千里,绿树参差碧烟起。 - 苍山(指群山连绵): 远处的高山绵延不绝。 - 绿树(泛指树木): 绿色的树木错落有致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题赵彦徵画》。下面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昔在苕花溪上住,绕溪山色满高楼: - 昔在:以前。 - 苕花溪上住:指过去在苕花溪边的居住生活。 - 绕溪:形容溪水环绕着整个区域。 - 山色满高楼:描述山色遍布于高楼之中,意味着山水之美无处不在。 2. 别来十载看图画,山自青青我白头: - 别来十载:自从离开这里已经十年了。 - 看图画
注释: 烟霭弥漫的树林,一片翠绿。水中小洲上的花朵和草地都在飘落着细雨中。 仙家应该在云层深处,只有人间的人才能到那座石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首句“烟湿空林翠霭飘”,描绘出一种静谧、朦胧的氛围,仿佛是仙境一般。接着,诗人通过“渚花汀草共萧萧”这一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意境。这里的“萧萧”二字,既形容了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也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凄美。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读懂诗作的内容,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注意不要脱离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答题范围较广,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阅读能力,对全诗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要了解一些诗歌鉴赏术语。从全诗来看,此题为咏物诗。首句“昔年为作蟾宫客”中的“蟾宫”指的是月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时,要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体会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数年不对中秋月”:指作者与友人分别已多年了,而此时又恰逢中秋之夜。“月色依然不负秋”,是说月亮还是那么明亮、皎洁。“懒问仙人修玉树,且陪帝子上琼楼”,写诗人不愿向仙人请教如何修饰玉树,只愿陪伴皇帝之子登上高入云的宝楼赏月。这是写诗人的闲适之情。“斗牛低绕天枢转,河汉斜横左界流”
注释: 次韵竹林先生中秋玩月之作:这是一首次韵的诗。竹林先生,指杜甫的朋友李林甫,字长吉,号竹林,是唐玄宗时人,因在朝中任官而被称为“竹林先生”。 浪说今宵明月好,干戈满地几人看:意思是说,今天夜晚的月亮很好,但是满地都是战争,有几个人能欣赏呢?这里的“浪说”表示对现状的无奈和讽刺。 惟堪院落清尊赏,忍照沙场白骨寒:意思是说,只有在这样的清静之地才能欣赏到明月的美丽,然而看着战场上死去士兵的白骨
辍棹清溪曲,题诗画阁幽。 晴云松上过,暗水竹间流。 把剑时惊鹤,持杯不动鸥。 出门尘满眼,于此且淹留。
新亭卓绝倚云端,两岸青山绕画栏。 众岫西来驰万马,数峰东去跨群鸾。 海门帆影烟中见,江树秋容雨后看。 千古兴亡无限事,边城又听角声寒
吴兴孙子多才俊,曾把文章动九关。 归到江南尘满眼,忍将情思写青山。
友道日凋谢,伐木久无诗。 讵谓草木间,友道反不亏。 娟娟白玉英,落落苍龙枝。 复有青琅玕,岁晏以为期。 相看冰雪中,节概不少移。 岂不念轗轲,守贞理所宜。 物性尚如尔,人情良可悲。 勖哉三友交,吾当视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