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恂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公元753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的首联以苍山和绿树起兴,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颔联描写了双帆归来的景色,尾联则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充满了浓厚的田园生活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句释义: 1. 苍山遥遥几千里,绿树参差碧烟起。 - 苍山(指群山连绵): 远处的高山绵延不绝。 - 绿树(泛指树木): 绿色的树木错落有致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题赵彦徵画》。下面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昔在苕花溪上住,绕溪山色满高楼: - 昔在:以前。 - 苕花溪上住:指过去在苕花溪边的居住生活。 - 绕溪:形容溪水环绕着整个区域。 - 山色满高楼:描述山色遍布于高楼之中,意味着山水之美无处不在。 2. 别来十载看图画,山自青青我白头: - 别来十载:自从离开这里已经十年了。 - 看图画
注释: 烟霭弥漫的树林,一片翠绿。水中小洲上的花朵和草地都在飘落着细雨中。 仙家应该在云层深处,只有人间的人才能到那座石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首句“烟湿空林翠霭飘”,描绘出一种静谧、朦胧的氛围,仿佛是仙境一般。接着,诗人通过“渚花汀草共萧萧”这一景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意境。这里的“萧萧”二字,既形容了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也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凄美。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读懂诗作的内容,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分析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注意不要脱离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答题范围较广,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阅读能力,对全诗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要了解一些诗歌鉴赏术语。从全诗来看,此题为咏物诗。首句“昔年为作蟾宫客”中的“蟾宫”指的是月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时,要理解诗歌内容,结合注释,体会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数年不对中秋月”:指作者与友人分别已多年了,而此时又恰逢中秋之夜。“月色依然不负秋”,是说月亮还是那么明亮、皎洁。“懒问仙人修玉树,且陪帝子上琼楼”,写诗人不愿向仙人请教如何修饰玉树,只愿陪伴皇帝之子登上高入云的宝楼赏月。这是写诗人的闲适之情。“斗牛低绕天枢转,河汉斜横左界流”
注释: 次韵竹林先生中秋玩月之作:这是一首次韵的诗。竹林先生,指杜甫的朋友李林甫,字长吉,号竹林,是唐玄宗时人,因在朝中任官而被称为“竹林先生”。 浪说今宵明月好,干戈满地几人看:意思是说,今天夜晚的月亮很好,但是满地都是战争,有几个人能欣赏呢?这里的“浪说”表示对现状的无奈和讽刺。 惟堪院落清尊赏,忍照沙场白骨寒:意思是说,只有在这样的清静之地才能欣赏到明月的美丽,然而看着战场上死去士兵的白骨
新亭卓绝倚云端,两岸青山绕画栏。 众岫西来驰万马,数峰东去跨群鸾。 海门帆影烟中见,江树秋容雨后看。 千古兴亡无限事,边城又听角声寒
重华宫中白日长,山龙绚烂垂衣裳。 玉阶朝罢南风起,干羽不动生微凉。 是时治定作韶舞,中有桐琴音最古。 坐把五弦为挥弄,不觉南风满窗户。 一弹民愠解,再弹民阜财。 直令四海亿万姓,熙熙鼓腹登春台。 时有五色凤,飞来表休瑞。 雍雍玉阶前,亦感重华意。 重华之意良苦深,意在生民不在琴。 九疑云冷世已远,人人争欲闻其音。 祇今重华御八极,每弹五弦长叹息。 南风长养百馀年,黑发蚩蚩岂能识。 我持此歌送使君
旧业带郊牧,受时勤耕蚕。 倾筐董机女,负表责诸男。 得酒共慰劳,中堂相与酣。 醉从草窗里,远看函山岚。 交游恨阔绝,引领望东南。 瞥见穿云燧,惶骇忧何堪。 孤帆川上来,问之且再三。 为言脱巾呼,大乱由凶贪。 烧城但馀堞,流血潴为潭。 怀我同心彦,惊泪不能含。 何图共明魄,相对重高谈
凌辰访古刹,幽气集林阿。 雕甍旭日眩,绀宇晴云摩。 疏松奏竽笙,修竹鸣佩珂。 禅友素所识,名流喜来过。 俯涧漱寒溜,陟磴扪翠萝。 瀹茗佐芳醑,玄谈间商歌。 遂令尘土怀,如濯清泠波。 斯景岂常遇,追游亦无多。 流光逐奔澜,飞翼援高柯。 赋诗留苔壁,千载期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