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
【注释】 月节:即中秋节。折杨柳歌,即《折杨柳歌》是古代汉族民间歌曲之一,为汉乐府古辞。 十三首:指《折杨柳歌》中的第十三首。 正月歌:指《折杨柳歌》中的第十三首。 红碧两参差:指红绿两种颜色交错排列。 芳香满林薄:指香气四溢的柳树林中。 望欢殊未来:盼望欢乐的时节尚且未来。 折杨柳:在古代风俗中,人们常把柳枝折下来作为送别的信物。 我:作者自称。 千里心:形容情意深长。 双飞鸟
企喻歌四首 男儿欲作健,不用持弓槊。狮子一顾笑,百兽毛自落 《企喻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北方民族尚武精神画面,展示了男儿豪迈英勇、不拘小节的英雄气概。诗中“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表达了男儿面对战争与死亡时的忧虑和不安。而“狮子一顾笑,百兽毛自落”则形容了英雄气概所向披靡,令人敬佩。此诗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男儿应具备的英雄气质,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写银杏树的特性,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孤独的感慨。 首句“两株银杏江边老”描述了银杏树在江边的年轮,展现了银杏树坚韧不拔、历经沧桑的特性,给人以岁月沉淀的感觉。 第二句“花者是公实者母”则是以花果比喻银杏树的繁衍生息过程,其中“花者”指的是雄花,“实者”指的是雌花,象征着银杏树的生殖繁衍。 第三句“天生神物必有偶”则是对银杏树特性的进一步描绘
注释: - 这首诗是一首比喻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 - “放马在大野”:在广阔的田野上放牧。 - “草浅马腾跃”:草很稀疏,马儿可以跳跃。 - “铁作身衣”:用铁作为铠甲。 - “明朝为君着”:明天为你穿铁甲。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句“放马在大野”,描绘出一幅广袤的草原景象,给人一种宽广、自由的感觉。接着,第二句“草浅马腾跃”
琅琊大道王 北风吹,吹我衣,琅琊大道王,更唱琅琊曲。 侧有如花人,许以英雄目。 赏析: 《琅琊王歌辞八首》是南北朝时期创作的乐府诗,由陈恭尹所作。诗歌描绘了一位北方民族男子对大刀的喜爱及其与妻子的悲欢离合。第一首诗中,“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男子对五尺大刀的喜爱之情。他每天多次摩挲这把刀,甚至超过了对十五岁少女的喜爱。这首诗通过对比
《琅琊王歌辞八首》是南北朝时期创作的乐府诗,具体出自《乐府诗集》。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第一首《新买五尺刀》,描述了诗人新购买一把五尺长的刀,并挂在中梁柱上。他因喜爱而多次摩挲,甚至超过了自己十五岁的少女的喜爱程度。这反映了诗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二首《东山看西水》,通过东山上看西边水流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以及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咏边塞军旅的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写观察敌情;后两句写敌军来犯,我军严阵以待。 首句“前营看后营”,是说在观察敌情时,先到前方去观察,再向后营观察。这一句用了一个“看”字,突出了诗人对敌情的警惕性。次句“万马肃无声”,“万马”是指敌军,“肃无声”表明我军严阵以待。 第三、四句:“前军看后军,大旆蔽平原。”前一句“前军看”是说在观察敌情时,先到前方去观察,再向后方观察
诗句:“天不借日月,日月终经天。” 译文: 天空不能长久地借用日月,最终太阳和月亮会经过天空。 注释: - 《琅琊王歌辞八首》中的这两句,表达了自然规律不可违背的宇宙观。天与日、月作为自然现象,是宇宙中的常态,但“终经天”则意味着这些自然元素终究会经历一个周期后重新回到它们的出发点。 - “天”和“日”、“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循环与更替。此句通过“不借”和“终经天”
【注释】: 南涧:南边的山涧。 龙出渥洼中:指汉武帝时,天降神龙于池中。 万人皆辟易:指汉武帝时,有一人见此情景,吓得后退数步。 【赏析】: 这是一首咏马的诗。诗人通过写“放马在南涧”这一动作,生动描绘了一匹骏马在主人面前自由奔跑、驰骋的情景。诗的前二句以动衬静,以“折杨柳歌五首”来烘托马的欢快、矫健。诗的后二句,以“龙出渥洼中”来渲染其神采飞扬,气势不凡。最后
注释: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 河南:指南方地区。 杨柳郁森森:形容杨柳茂盛的样子,郁森森形容树木茂密、高大。 蕃汉:指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 二域:指南北两个地区。 春风无两心:春风没有两样的心,即春风不分民族,都给两地送去春天的气息。 赏析: 这首诗以"杨柳"为意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杨柳繁茂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诗人通过对比南北地区的杨柳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