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题解】 《题画共十六首》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作品。此诗描写了一幅山居水景图,以莲峰、柳浪、水天、云影等物象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居风光画面。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远空灵,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⑴巘崿:高峻的山岭。 ⑵莲峰:指莲花峰。 ⑶涟漪:水动波纹。 ⑷于以:何以;如何。 ⑸遂:通“殉”,顺从。 【译文】 巍峨山岩之上,莲花峰似一尊莲座; 溪流潺潺,如碧绿的柳条随风摇曳成一片波浪。
注释: - 龙女是前身,鸥波不问津。 - 龙女:指画中的人物,可能是古代的某个女性。 - 前身:这里指的是她的出身或者身份。 - 鸥波不问津:鸥鸟在水中游动,水面上没有船只经过,没有人去询问它的来历(因为鸥鸟自由自在,不被人打扰)。 - 侍儿能缚帚,何处拂红尘。 - 侍儿:这里的侍者是指画中的侍女或者仆人。 - 缚帚:用扫帚扫地。 - 拂红尘:用扫帚清扫尘埃。 赏析:
诗句: 虚槛列云岫,闲阶响石淙。若添千顷竹,又领渭川封。 译文: 空灵的栏杆排列在遥远的山峰上, 宁静的台阶旁传来石头的回音。如果再增添成片的竹林, 又将引领渭河流域的风光。 注释: 1. “虚槛”:形容栏杆高远、空旷。2. “云岫”:指连绵起伏的山峦,云雾缭绕其间。3. “闲阶”:形容台阶宽阔而安静。4. “石淙”:指清澈的溪流,水声清脆悦耳。5. “领”:带领、引导。6. “渭川”
注释 1. 题画共十六首:指《题画十六首》。 2. 少年多狡狯(jué):年轻时,人往往聪明而机灵。 3. 老笔渐离披:年岁增长,笔墨逐渐变得散乱,无法整齐划一,形容诗人老迈。 4. 气韵从何取:气韵是指诗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是从哪里获得的? 5. 心无赞毁时:心中没有赞美或贬低的时候,即心态平和、客观。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个人情感的变化。 “少年多狡狯”
注释: 茅屋空山中,时有幽人至。指点乱云生,不谈人间事。 茅草屋顶的小屋位于空旷的群山之中,时不时会有神秘的隐士来访。他们指点着纷乱的天空中的云彩,却从不谈论尘世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题画十六首》中的第十八首。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山水画,表达了他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他写道:“茅屋空山中,时有幽人至。”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在空荡荡的山中
【注释】绿天庵:即绿天庵,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南。庵,小庙。 种树不几株:种树不多。几,少。 清凉惣相似:清凉总相似。惣,同“总”。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诗四句,每句七字。从字面上看,诗人似乎只是简单地描写了一幅风景图的内容,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首句“赤日无闲人”,是说在这烈日当空的酷热天气中,却没有一个闲人
山木半叶落,西风方满林。 无人到此地,野意自萧森。 注释:山上的树一半已经落下了叶子,西风吹过,树木的枝叶在风中摇曳。没有其他人来到这个地方,只有自然的气息和萧瑟的秋意。 译文:山上的树一半已经落下了叶子,西风吹过,树木的枝叶在风中摇曳。没有其他人来到这个地方,只有自然的气息和萧瑟的秋意。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林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秋天山林的美丽和宁静。首句写山木落叶
注释: 云海荡吾胸,笔随意所到。 犹如剡上船,何必见安道。 译文:我胸怀云海,笔墨随心而动,宛如在剡溪上乘船,何必要见到张公呢?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自信和豪迈之情。他认为自己胸中已有云海,笔墨随心而动,无需借助他人之眼来看待自己的作品,正如他在剡溪上乘船一样,不必见到张公才感到满足。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和豁达,同时也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注释:幽居的人在茶灶上煮茶,炊烟和宿云混在一起。凭轩望所思之人的家,春湖渺茫看不到岸边。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幽居生活的诗。首句写诗人在幽居的生活。幽居的人在茶灶上煮茶,炊烟和宿云混合在一起。二句写诗人凭轩远眺,思念远方的人。第三句写春天的湖水辽阔,看不到湖岸;第四句写诗人在湖边徘徊远望。全诗语言朴素,意境空灵,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注释: 野客不贪涉,如何亦问津:野客不贪图名利,也去问路,说明他是一位有闲情逸致的人。 前村黄叶里,大有耐闲人:在秋天的村庄前面,满地金黄的落叶中,我看到了一位真正喜欢清静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所作,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展现了他的闲适和宁静。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