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嵲
诗句如下: 季末慆忧事可嗟,本根已拨尚肥家。 那堪事异荀文若,空费君王十四车。 翻译: 季末的忧虑令人叹息,根基已被动摇,仍然贪图享乐,浪费国家资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张嵲所作的《读崔昭纬传》的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评析、写作背景等。作者通过描绘崔昭纬在季末的忧虑和困境,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不满和谴责。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注释】 五月二十四日宿永睦将口香积院僧轩东望甚远满山皆松桧声三首 峰峦绵亘几千里,半霁半阴轻霭中。 僧房借榻睡初足,满谷笙篁松桧风。 【赏析】 第一首写诗人登临永睦将口香积院,远眺层峦叠嶂的群山。山峰连绵,如一条巨大的屏风横亘在天际,而那山中的松树和桧柏,又恰似绿色的波浪,随风起伏,此起彼伏,形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绵亘几千里”一句概括了整个永睦将口香积院的地势特点。“半霁半阴轻霭中”
诗句释义: 1. “阳阳春物已离披”:这里的“阳阳”可能是错别字,应为“洋洋”,形容春天的景象非常盛大。注释: 春天的景象极为盛大。 2. “豺虎纵横万事违”:“豺虎”在这里比喻混乱的局面或困难。注释: 指一切事物都被杂乱无章的局面所困扰。 3. “沉痛新阡一来省”:“沉痛新阡”指的是因悲伤而停止行走的墓地,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因悲伤而停止前行的地方。注释:
【注释】 兰:兰花,一种香草。梅:梅花。两:指兰花和梅花。并奇:并列。高标:高尚的志向。真:确实。不负:不辜负。深知:了解。风轻雨细:风很轻,雨点很小。春寒夜:春天的寒夜。正是:正是……的时候。清香:指花香。发越:开花。 【赏析】 此诗以“取兰梅置几上”为题,意在赞美兰和梅的高雅品格。首句写兰、梅并生,相得益彰,突出它们各自的特色。次句写兰、梅的品格,高洁、坚韧。三句写兰、梅生长的环境
春余 春馀白发日萧萧,无复当年湖海豪。 为吏应须长孙子,裁诗要及九牛腰。 注释:春天渐渐离去,满头银发让我感到岁月无情,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潇洒地游历江湖了。在官场上任职,应该追求长久的安稳,而作诗则要努力做到简洁有力。 赏析:这首诗是元稹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感慨。首句“春馀白发”,点明时令已是春天将尽,自己已至暮年;“日萧萧”描绘出时光匆匆、白髮渐多的悲凉感伤
秋晴 时事任从儿辈说,新诗谁得老夫降。 鬼名罢检秋堂静,卧看风枝动晚窗。 注释: 1. 秋晴:指秋天的晴空晴朗。 2. 时事任从儿辈说:任由孩子们谈论世事。 3. 新诗谁得老夫降:谁能够写下我的诗句呢?(谁是我的“老诗翁”) 4. 鬼名罢检秋堂静:不用去查《山海经》了,因为秋天的厅堂已经寂静(无虫鸣)。 5. 卧看风枝动晚窗:躺在床上欣赏着晚风中的树枝摇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景色的小诗
译文: 乱后有人,谁在三径中安居?日长如我,有多少人闲适? 夕阳将落,春色依旧美丽;更有青云作远景,犹如远处的山峦。 赏析: 此诗以“闲步于庭”开头,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二句“日且下有青云如远山状望之不厌”,则通过描绘晚霞中的青云与远山相映成趣的景象,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最后一句“更赖青云作远山”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青云比作远山,既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美丽景色
赤凤谩言最可伤 君王不谓有他肠 并疑池上将仙去 只恐留连为侍郎 注释: - 赤凤:这里指赵飞燕,汉代成帝皇后,以美丽闻名。 - 谩言:随意评论或传言。 - 最可伤:非常令人伤心。 - 君王:指汉成帝,即赵飞燕的丈夫,对她十分宠爱。 - 不谓:没有想到。 - 有他肠:心中有所牵挂。"他肠"指的是赵飞燕,暗示成帝对她有超出普通夫妻关系的感情。 - 池上:古代常用“池”来比喻皇宫中的池塘或者宫殿
疾风伯 不雨经时气若焚,共欣疏点夜深闻。 平明忽卷重阴尽,可是风师待策勋。 注释:疾风伯:指疾风神,掌管刮风的神。不雨经时气若焚:长时间没有下雨,天气像火烧一样。共欣:共同欣喜。疏点:稀疏的云彩。夜深闻:在深夜中听到。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忽卷重阴尽:忽然之间乌云全都散去。可是风师:可是,那是什么神?待策勋:等待奖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风的诗。诗人以疾风伯为主体,通过对疾风伯的形象描写
注释:细细的竹叶簇拥着瘦弱的小枝,石缝间的新笋生长得迟缓。轻风为儿童吹动竹叶,等待着看那嫩笋解壳的时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竹园里生机勃勃的景象。首句写竹林中的细叶和瘦小的枝条,突出了竹子的纤细和坚韧;次句写石间的新笋生长得缓慢,表现了春天的静谧与美好;第三句写儿童在竹丛中嬉戏,给竹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新笋即将破土而出的期待之情。全诗通过对春日竹园的细腻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