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赤
文公九年(春秋·鲁文公九年) 文公九年,春,毛伯来求金。毛伯是齐国的边境小国使者,他来到鲁国要求提供金属物品。这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在资源和物资方面的相互需求与交换。 九月癸酉,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发生时往往伴随着地面的震动。地震的发生有时被认为预示着不祥之兆,但更多时候,它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无法直接用来解释政治事件或社会动态。 九月癸酉日,发生了一次地震。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文公(元年~十八年) 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 - 时间:三月乙巳日,这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记载日期,表明了文公即位后的第一个动作是与晋国的大臣处父进行结盟。 - 背景:此次盟会可能是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盟或是为了解决某些外交纠纷。 - 意义:通过这次结盟,文公巩固了与晋国的关系,为未来的军事行动和国内政策奠定了基础。 不言公之如晋 - 原因:由于这是一次私人性质的会面,且文公未正式称王
文公(元年~十八年) 七年春,文公伐邾。 三月甲戌日,文公夺取了须句。取得邑地没有明确日期,为什么这一天要特别注明呢?因为这次不是第一次取得,所以郑重地标明日期。接着修筑郚城的城墙。“遂”是接续事情的意思。夏季四月份,宋公壬臣去世。宋国人杀掉了自己的大夫。用“称人以杀”的字眼来描述这种行为,这是为了诛杀有罪之人。四月戊子日,晋人和秦国人在令狐交战。晋先蔑逃奔到秦国。不说“出”,是因为在外国
故曰:“君弑贼不讨,不书葬。” 注释: 1. 《左传》作“冬十有一月”,据今本改。 2. 祖国之乱,桓公出兵伐郑,郑人拒战,乃围攻郑都城向。卫侯朔逃奔齐国,后被郑人所杀。 3. 十六年春,正月,鲁庄公与宋、蔡、卫三国君主在曹地会盟。夏四月,鲁庄公又联合陈、蔡三国伐郑,秋七月,郑国人向鲁军投降,于是晋桓公出兵讨伐郑国。 4. 十七年春正月丙辰日,鲁庄公与齐侯纪侯于黄土之原盟誓。二月丙午日
以鲁君命也。 ◇桓公十六年 夏五月庚午,晋文公卒。冬十二月辛亥,葬周定王。二年春正月,宋伐卫。三月甲寅,郑伯复归其弟御来于许。何以知之?曰:既不以兄弟属通,则不得以兄弟举贵者也。 ◇桓公十七年 冬十月庚午朔,齐侯及诸侯盟于葵丘。晋文公卒,楚子伐陈、蔡而灭之。十二月辛亥,郑伯复归其弟御来于许。何以知之?曰:既不以兄弟属通,则不得以兄弟举贵者也。 ◇桓公十八年 冬十月庚午朔,齐侯及诸侯盟于葵丘
无雨,则曰燠矣。燠则不言雪。故曰:无雨而燠者,以燠为瑞也。其说云:“冬之阳气盛明,寒暑相交,天地合气,万物皆得其所。” 夏四月癸未,公会宋公于长勺。 秋七月庚午,公及郑伯盟于许田。 八月壬辰,卫侯晋卒。 九月辛亥,齐人伐鲁。冬十二月,葬鲁哀公。 ◇桓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正月,公会纪侯、宋公、陈侯、蔡叔于长勺。庚午,及郑伯盟于许田。癸巳,及卫侯、晋侯战于鞌。其曰战者,由外言之也。 夏五月壬寅
《尸子》曰:「夫未有知之矣。」 ◇桓公十一年 十一月辛亥,齐侯、卫侯来朝于鲁。 冬,十月戊申,曹伯使世子射姑来聘于郑。来聘者,志不相得也。来聘则失礼也。内言其人,则外以是为吾败矣。《尸子》曰:「夫未有知之矣。」 ◇桓公十一年 十二月戊午,齐侯、卫侯来朝于鲁。 冬,十月甲申,曹伯使世子射姑聘于郑。 ◇桓公十一年 十一月辛亥,齐侯、卫侯来朝于鲁。 冬,十月丙辰,曹伯使世子射姑聘于郑。《尸子》曰
冬,州公如曹。 ◇桓公七年 七年春,正月辛未、癸酉,晋侯来聘。来者何?以礼相朝也。夏四月庚午,大雩。雩者,祈谷也。九月戊申,子同卒。其曰卒何也?言死之日也。 ◇桓公八年 八年春,正月辛酉、癸亥,郑伯来聘。来者何?以礼相朝也。夏四月庚午,大雩。雩者,祈谷也。秋七月戊申,王使师服观兵于蔡。观兵者何?观其武备之盛衰也。 ◇桓公九年 九年春,正月辛酉、癸亥,郑伯来聘。夏四月庚午,大雩。冬十月壬寅
四月,郑伯、卫侯及陈侯伐宋。夏,公会晋侯于秦。秋,公至自秦。 七月辛丑朔,日食。食正朔也。食既,无继之辞也。冬,公子吕如晋来聘。其年为有年也。◇桓公五年 五月,郑伯伐陈。六月,公会齐侯于澒。秋,公至自澒。 七月壬午朔,日食。食正朔也。食既无继之辞也。冬,晋侯使叔向来聘。其年为有年也。◇桓公六年 夏,四月,郑伯伐卫。八月,公会齐侯于澧上。 九月辛酉朔,日食。食正朔也。食既无继之辞也。冬
子来者,晋人也。 夏四月庚午,公及郑伯盟于范。范,盟地之名也。 秋七月戊申,公子吕出奔齐。《春秋》以君弑臣曰贼,《春秋》不言君而称臣者何?以其为盗贼也。窃其主命,杀其大夫,是谓盗贼矣。故书公子吕,尊及卑之义也。 冬十月戊午,公会晋侯于范。《春秋》以盟诸侯曰会,《春秋》不言会而称君者何?以其为霸国之事也。周王室已衰,天子不能正其道矣,故书周王室而已。是知桓公之世,虽有乱臣贼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