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
《古意》 吹角荒台冷铁衣,沙平草短雁西飞。 男儿不作还乡梦,直取楼兰奏凯归 注释: 吹角:指古代士兵吹响号角的声音,用以警示和指挥。 荒台:荒凉的边关,形容环境恶劣。 铁衣:穿着铁甲的士兵,形容士兵们英勇无畏。 沙平草短:指边疆地区,沙地广阔,草木稀疏,景象荒凉。 雁西飞:大雁往西边飞去,暗示战事即将结束。 男儿:指有志向、有抱负的男子。 不做:不去做,指放弃回家的念头。 还乡梦
注释:医闾山的翠绿色与秦关相连,百座城楼排列在江水边。请问罗施这个地方哪里好?江天万里如画,云山连绵。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翠色”和“江天”为背景,通过描绘宁远李州牧的家乡景色,来表达对李州牧深深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注释: 最是琵琶不忍听,那堪愁里听分明。 ——最是:最是令人感到悲伤的。那堪:哪堪承受。 分明:清晰可见。 今朝多少关河泪,滴向空阶伴雨声。 ——今朝:今天。关河:代指国家或国土,泛指国境。空阶:空旷的台阶,也指雨点落在台阶上的声响。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中的诗句。元稹在诗中写道:“今日何迁次,春风动地来。杨花深村白,桃叶渡江回。薄宦成羁旅,孤舟逐利名。坐悲金谷石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听琵琶》。下面是对每句话的逐句释义: "恼恨君家十指尖,能将幽怨出鹍弦。"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音乐的深深喜爱。"十指尖"指的是琴或琵琶等乐器上的十个指头,因为弹奏时需要用手指按压不同的弦,发出不同的声音。"能将幽怨出鹍弦"则是指通过弹奏琵琶能够演奏出悲伤和幽怨的旋律。 "江州司马情无尽,今日天涯复泪涟。"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经历的感慨和思念
注释: 想见明妃出塞时,琵琶马上怨边陲。 想见:想要看到。明妃:指王昭君,因汉元帝娶她为妻,后匈奴入侵,王嫱被迫远嫁,故称王昭君为明妃。 马上:在马上。 怨边陲:怨恨边疆(这里指匈奴)的侵扰。 歌声一阕千门泪,流到如今无尽期。 歌:指《昭君怨》曲名。 阕:曲调的段落。 尽:结束。 千门:泛指京城中许多门户。这里指的是皇宫中众多的宫门。 流到如今无尽期:流到今天也没有尽头。无尽期:没有尽头。 赏析
注释: 关山月:关山,指戍守边疆的关隘;月亮。此题一作《月下关山行》。 戍鼓声沈:边塞的号角声低沉而悠长。 九秋霜:秋天的霜降了九次。形容天气寒冷。 多情唯有关山月:只有那关山之月才最富有情感。 一片清光似故乡:月光如故乡的光辉一样明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它通过描绘边关的景色和戍楼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凝炼,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首句以“鼓声沈”起兴
注释:辽水的秋日寒冷,雪花没有飘落,家家户户都在捣练。那令人难以忍受的残月照耀下的关山夜晚,鸿雁的叫声传来,声声让人心伤。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和思乡之情的七绝。首句“辽水秋寒雪不开”,写景,辽水之北,秋寒已至,大雪未落,一片洁白。次句“家家捣练自徘徊”,写人,每家每户都捣衣缝衣,但她们却只能在家中来回徘徊。第三句“那堪残月关山夜,鸿雁声声天际来”,点出主题。残月照在关山之上
【注释】清宵:夜晚。拨:燃起。梅花:指梅花树,此处代指梅花。 【赏析】这是一首赏梅诗,写诗人夜坐时与友人同赏梅花的情景。首句写环境。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坐在清冷的馆中,烧着香灰取暖。次句写观梅。诗人在烧香取暖的时候,听到远处传来了敲更的声音。接着写饮酒赏梅。诗人点燃蜡烛,闻着鸡声,举杯畅饮。三、四句写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那幽静的地方,有一枝枝梅花独自开放在雪地里,远远望去像一片梅花林。
【注释】 翠微:青山。草浅:草木稀疏。林深处:深林里。岁月:岁月沧桑。人不老:自己不老,意指年岁虽长而心地依然年轻。闲:闲适、自在。随:顺从、顺应。桃花:指春天的桃树。 【赏析】 这是一首写画的诗,题作“题画四绝”,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诗人借画上景物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感受。全诗通过写画来抒发诗人的情感。第一句“翠微东去路横斜”是画中之景。翠微,青山;东去,方向。这句的意思是说,在画中
注释:香信刚传,岭外春来,梅花开得正盛。我与你相见,惊喜交加,又担心是虚情假意。游踪已尽,溪桥远去,处处都是盛开的梅花。每朵梅花都比美人还要娇艳动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诗。首句“香信初传岭外春”,写出了岭南梅花早开的特点,也暗点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第二句“相看疑喜复疑颦”,既写花也写人。梅花开得如此美丽动人,诗人不禁为之欣喜若狂,但又担心梅花是否真的如自己所见般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