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观复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山容洗眼青,江光照肌白。翻枝鹊查查,抱叶蝉啧啧。蒹葭摇风声,梧桐淡秋色。草木了无能,阴阳互相激。 2. 人于大化中,真成逆旅客。藏舟夜半移,不假贲育力。尘网罩八纮,贪夫受罗织。蹇予丘壑姿,一室颇安适。荒寻纵奇怀,清诡吊尘迹。 3. 风摇泛海槎,雨涩登山屐。世远事荒唐,天高兴寥阒。渺渺孤征鸿,一举振六翮。此意人莫知,独啸岩扉寂。 接下来是译文和注释: 1.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感慨。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 昔别青梅酸,今来黄叶堕。 昔:过去。青梅酸,指年少时的回忆。今:现在。黄叶堕,形容时间的变化,树叶从青涩变黄最终落下。 - 叶堕却归根,窗隙见驹过。 叶堕归根,比喻事物有始有终,回归本源。窗隙见驹过,通过窗户看到骏马飞驰而过,比喻世事如箭在弦上,不可逆转。 - 大巧亦自然,小智空琐琐。 大巧
诗句释义: 1. 风雅不可复,亦乃世代然。 - “风雅”通常指高雅的文学或艺术风格。 - “不可复”表示这种风格已不再重现。 - “亦乃世代然”表示这种情况已成为世代的常态,即传统的审美和风格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改变。 2. 君看黄初语,已减河梁篇。 - “黄初”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初期(220-265年)。 - “已减”意味着与过去相比有所减少或变化。 -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 1. 读柴桑集,这是苏轼在阅读柴桑诗集时写下的句子。柴桑是苏轼的故乡,他在家乡的生活和思想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2. 游心太古初,得句万物表。这里的“得句”指的是得到好的句子,而“万物表”则是指所有的事物都在诗中得到了表达。苏轼在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木犀 盘盘老桂树,金屑黄𩰀松。 孕此无尽香,袭袭乘西风。 幽人招延伫,古意滋无穷。 王孙招不来,西郊草蒙茸。 欲以遗远者,道阻嗟难从。 □□不忍替,揽之寄房栊。 梦魂恍而清,夜午超鸿蒙。 常恐芳气歇,我恨何时终。 注释:盘盘:弯曲的样子;𩰀:同“稲”,泛指稻谷;西郊:指长安城西;□□(yù):即玉簪,用白玉制成的花饰。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对木犀的描写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山居即事 密竹环茆舍,应无俗士过。 睡浓嫌日出,坐久厌尘多。 斗雀翻危叶,饥鹅唼短莎。 世涂真九曲,奔走欲如何。 注释: 1. 密竹环茆舍:密密的竹子环绕着茅草小屋。 2. 应无俗士过:应该没有世俗之人经过这里。 3. 睡浓嫌日出:睡得很熟,嫌太阳出来了。 4. 坐久厌尘多:坐了很久,讨厌灰尘太多。 5. 斗雀翻危叶:斗鸡正在比赛,翻动着危险(指高高的)叶子。 6. 饥鹅唼短莎
【注释】 自是孤芳集大成:这一句说,梅花自有其独特之处。 红红白白漫争名:这一句说,梅花颜色众多。 天边差有雪堪亚,世上更无花敢清:这一句说,天上的雪花可以与梅花相提并论,而世间的花儿再没有谁能比得上梅花的纯洁高雅。 笔到花光空幻相:这一句写作者在描绘梅时用到了夸张的手法,使梅花显得更加美丽。 句如和靖蔼遗声:这一句说,作者的诗歌语言优美,像和靖(和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隐士)那样令人感到亲切、温暖
石榴簇拥着殷红的花朵,竹叶在风中突然迸裂,发出清越的声响。 晚来的幽雅情趣没人懂得,只有那流水声中的一轮明月相伴。 注释:榴簇——形容石榴花簇拥的样子。殷红——形容石榴花的颜色深艳如血。竹迸青——形容竹叶在风中突然迸裂的声音。檐玉—檐头悬挂的风铃,因为风吹动而发出的清脆响声。 赏析: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晚秋时分,独自在屋檐下静赏月色、听流水的情景。首二句通过色彩和动静的对比,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注释: 步绕苍苔自咏诗:在苍苔间漫步,吟咏着诗歌。 山猿:指山中的猴子。 忽地来偷果:突然过来偷吃果实。 攀断庭前乌桕枝:攀折掉庭前的乌桕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漫步于苍苔之中,吟咏着诗歌的情景。诗人的情感只有山谷中的泉水才能理解,因为山泉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山中的猴子突然出现,攀断了庭院前的乌桕树枝,这似乎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日淡风轻养万物,大自然的恩惠如同养育万物的母亲。 人情聪明如燕子筑巢,而春天的美景却催促着蛇向深处钻。 兰亭寂寞无感,金谷凄凉无人赞赏。 像樊川、杜牧那样狂放的诗人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