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智圆
山中闻知己及第 交知心莫逆,出处任相违。 月里方攀桂,山中自采薇。 致君期有术,遁世贵无机。 华发他年事,云泉亦可归。 注释: 1. 交知心莫逆:意指与知心的朋友关系密切,心意相通。 2. 出处任相违:意指无论在什么职位上,都能坚守自己的本分,不受外界诱惑的影响。 3. 月里方攀桂:意指在月光下才看到桂花的香气,比喻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才能欣赏到美好的事物。 4. 山中自采薇
【注释】: 要地:京城。投刺:拜见,求见。刚肠:指刚正的品格。耻折腰:指不愿低头屈服,不向权势低头。归兴:归家之意,这里指归隐山林的念头。残日:落日。去程远,故称远行。大野:原野。明:明亮。残烧:残存未尽的余烬。空江:空旷的江面。响落潮:水声如落潮声。厌:厌烦、厌倦。悬瓢:把酒壶挂在树上晾干,是隐居生活的一种方式。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思想感情
【注释】 去秋:去年。秀才:旧时称未考取的读书人。无信:指没有书信来。素发:白发,这里指年龄的增长。应:应当。添:增多。新编:新作。丹桂:即桂花,常比喻高官显爵。蹉跎:白白虚度光阴。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是诗人送朋友去南方而作。 首联写与朋友离别之久,故以去年相访为起点;次联写友人远去,音书断绝;三联写自己年岁已高,而对方尚年轻,勉励对方珍惜时光;末联写自己虽未老,但已到海边,不能不感伤
寄梵天上方政侄 一讲更无事,翛然自不群。 闲情江上月,孤迹槛前云。 径冷秋苔合,杉寒宿鸟分。 涛声旦暮近,应向出禅闻。 注释: 寄梵天上方政侄:写给远方侄子的一封信,寄托了对远方侄子的关心和问候。 一讲更无事,翛然自不群。 一讲:指讲学、讲授经文。更:再。无事:没有事。翛然:超脱的样子。自不群:与众不同。 闲情江上月,孤迹槛前云。 闲情:悠闲的心情。江上月:江上的月亮。孤迹:孤单的身影。槛前云
【注释】 久病:长期生病。示后学:对后人进行教诲。羸病身未死:身体羸弱,但尚未死去。(羸:瘦弱;病:疾病)轻安:安逸舒适。人屡亡:人们常常死亡。穹旻:苍天。不可问:不可向苍天诉说。浮世:人间。转加伤:更加令人悲伤。三十:指三十岁的人。共嗟短:共同哀叹人生短暂。百年同好长:百年后能在一起享受美好时光的人是少数。齐一梦:一起做梦。何以事空王:为什么要去侍奉虚妄的王者? 【赏析】
寄江上僧 江寺期终老,清香讲次焚。 月怜秋后见,潮爱夜深闻。 古木青阴合,残云静片分。 相怀未能去,来雁又成群。 注释: 江寺期终老 - 在江边的寺庙里度过余生 清香讲次焚 - 每次讲经时,都会烧香祈福 月怜秋后见 - 月光怜惜,在秋天之后才出现 潮爱夜深闻 - 潮水喜爱夜晚的安宁,喜欢在深夜里听到声音 古木青阴合 - 古老的树木,枝叶交错在一起 残云静片分 - 残云在安静的空气中慢慢散开
注释: 1. 华发如春卉,森森易满头。 译文:白发如同春天的草木,茂密而容易长满头顶。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将白头发比作春天的草木,形象地描绘了白发的茂盛和难以控制的状态。"华发如春卉"中的“华发”指的是白发,“春卉”则是指春天的草木,这里用春天草木的生长状态来比喻人的白发,既生动又形象。"森森易满头"中的“森森”形容头发浓密、密集,“易满头”则是指这种状况很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和困扰
怀石壁山寺 梵宫藏积翠,往岁屡游遨。 月上寒溪静,云收峭壁高。 幽阶封药草,古树宿猿猱。 终待携瓶锡,闲栖解郁陶。 注释: - 梵宫藏积翠:梵宫隐藏在青山翠谷中(梵宫指佛教的寺院)。 - 往岁屡游遨:往年多次游览(往岁指过去的时光)。 - 月上寒溪静:月亮升起时,寒冷的小溪显得宁静(月上指月亮升起来)。 - 云收峭壁高:云彩消散了,陡峭的山壁显得高峻(云收指云彩散去)。 - 幽阶封药草
注释: 清夜,指深夜。茅草屋的堂屋,水边西侧,野水潺潺。 破窗秋烛冷,高木老猿啼。 迹与孤云并,身将一梦齐。 幽怀言未已,明月落前溪。 赏析: 第一句“对坐当清夜”,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诗人邀请友人来到自己的住所,在清冷的月光下,两人相对而坐,享受着宁静的时光。 第二句“茆堂野水西”,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自己的住所——一座简陋的茅草屋,位于水边,四周环绕着野草和流水,显得格外自然
注释: - 上行唯知足,时人岂易同。 - 上行唯知足:意指修行者追求的只是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 时人岂易同:意指世俗之人难以理解或达到这种境界。 - 一身依树下,万虑尽禅中。 - 一身依树下:形容自己如同树木一样扎根于大地。 - 万虑尽禅中:意指所有的忧虑和烦恼都融入了禅宗的思想中。 - 乞食村飘雪,降眠月坠空。 - 乞食村飘雪:形容在村庄中乞讨食物时,雪花飘落的景象。 - 降眠月坠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