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守正
【注释】 1. 隔岁驱车:隔着一年。 2. 悲徂夏:悲悼逝去的夏天。 3. 惊秋:秋天突然到来。 4. 何年杨叶能奇中:什么时候才能使杨柳叶长得出奇? 5. 两度桃花已漫游:已经多次在春天游览桃花盛开的地方。 6. 蟋蟀语深庭际草:蟋蟀在深深的庭院里鸣叫,声音传到草间。 7. 海棠红堕涧西洲:红色的海棠花瓣落在山涧的西边小洲上。 8. 蒿目中原色: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战乱的景象。 9.
秋日山居 诗句: - 山燃无焰火:指山中的树木在秋天燃烧时,没有火焰。 - 石吐不炊烟:指岩石上没有升起炊烟。 - 樵斧声稀处:指樵夫斧声稀少的地方。 - 飞鸿满暮天:指傍晚时天空中飞翔的鸿雁遍布。 译文: 深秋时节的山林中,没有火焰燃烧,也没有炊烟上升。 山林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一阵阵砍柴的声音。 傍晚时分,天空中飞行的大雁成群结队,它们的身影在落日余晖下显得格外壮观。 注释: -
【注释】 山如窥镜女:山像一位端庄的女侍,倒影在清冷的泉水中。 西栗风前落:栗子树在风中摇曳落下。 东曦树杪生:朝阳照耀在树木的顶端。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在秋天游览了一座山居,看到了美丽的自然景色。他看到山上的石头像一面镜子,把清冷的泉水照映出来。他还看到风吹过来时,栗子树摇动着叶子落下,阳光照射下来,使树林里的每棵树都生机盎然。 这首诗的意象清晰,画面优美。作者用“山如窥镜女”
【赏析】 诗人以“一片三生石”为题,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沧桑的感慨。他感叹圆公不再来,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无奈。最后一句野菊满山开,又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
【诗句释义】 饮涧西桥同谷王贞伯子山闻持树:在西涧边的石桥上,我和王贞伯、子山一同饮酒。 【译文】 石桥碧涧又斜晖,人有高情寄翠微。 入坐秋声催叶下,当杯宿鸟乱云归。 僧无俗韵供排笑,酒散凉风恣指挥。 昏赤穿林灯影细,草头零露遍濡衣。 【关键词注释】 1. 石桥碧涧又斜晖:石桥和碧绿的涧水映照着斜照的夕阳。 2. 人有高情寄翠微:人有着高尚的情感寄托在青山绿水之间。 3. 入坐秋声催叶落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岣嵝山房 - 描述了诗人居住或建造的房屋,位于岣嵝山上。 2. 求仙胜事巳尘埃 - 表明过去寻求长生不老之事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一切归于尘土。 3. 卜筑岿然驾壑开 - 描述诗人选择在此地建屋,山峰高耸,山谷开阔,显得十分壮观。 4. 绝涧翠深惊鹿起 - 形容山林间的溪涧深邃,以至于连鹿都因惊吓而惊动。 5. 虚廊云满误禽来 - 指在空荡的走廊上,云雾缭绕
【注释】 挽张德懋: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 翩翩有美竟何之,尚忆山中促膝时——你才华横溢,却不知将去何处?还记得我们曾在山中促膝谈心吗? 帝为楼成须彩笔,人言肺病是蛾眉——皇帝建造高楼,需要你的妙笔;人们说你的肺病是因为你长了蛾眉。 百年雨绝非常痛,一辈风流更见谁——百年不遇的大旱灾令人痛苦,一代风流人物如今已无人能比肩。 执绋将车吾岂敢,不闻邻笛巳长悲——我怎敢执起丧车的绳索和车夫一同上路
秋日山居 何以散廓落,下山复上山。 白云怀袖里,红树有无间。 注释:何以散廓落,下山复上山。 如何能摆脱世俗的束缚?下山后又回到山上。 白云在怀袖里,红树在有与无之间。 指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和树木的虚实变化。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游览时所见的自然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悟。首句“何以散廓落”表达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一种超脱感,暗示了他对自然的向往。次句“下山复上山”则展现了他的游历过程
霜降前一日怀休仲 沈守正诗意探索与赏析 1. 诗人介绍 - 生平背景 - 文学成就 2. 诗词原文 - 诗作原文展示 - 诗句解析 3. 译文与注释 - 逐句译文 - 关键词语解释 4. 赏析与批评 - 艺术特色 - 社会文化影响 - 读者评价 5. 名家解读 - 学者分析 - 现代诠释 - 教育意义 6. 创作背景 - 创作动机 - 历史背景 - 文化意蕴 7. 相关文献与研究 - 学术论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概括诗句含义,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具体赏析,注意从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角度作答。 此诗首联写诗人在海上看到鲸波汹涌,戈船战绩多,颔联描绘了俘虏能讲汉语的场面,颈联写中原鱼鳖争三辅,帝子琼瑶壮两河,尾联写人事天时难道无意于杞人何计稳渔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