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立之
《题揭梅窗诗卷二首》是宋代诗人萧立之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第一句:“金膏水碧须沧海”中的“金膏”指的是金色的光泽,这里用以形容湖水的清澈见底,如同珍贵的金子在阳光照射下闪耀。“水碧”则强调了水的纯净和透明,使人联想到翡翠般的颜色。最后,“须沧海”意味着这湖水之大,仿佛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给人以浩瀚无垠的感觉,同时也象征着诗人胸怀的广阔和志向的远大。 - 第二句
注释: 后山的诗法就像参禅,参到无言意已传。 不要认为家鸡与野鹜一样,要在短灯下疏雨月光前才能看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后山诗法的赞叹和理解。他认为后山的诗法就像是参禅的过程,参到无言意已传,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也是他对于后山诗法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后山的诗法不仅仅是表面的技巧,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这种理解是无言的,但又是深刻的。因此,他称这种诗法为“无言意已传”。
【解析】 此诗为题画诗,是写在芳洲吟卷上的诗句。首句“篝灯细读芳洲卷”,点明题画诗的写作对象。次句“清似江南雪外枝”,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芳洲卷的清新之姿。后两句“吟到蛾灯最奇崛,猩毛笔后有君诗”,则由景入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赞赏之情。 【答案】 题于危定之芳洲卷上,为题画诗。第一句写诗人在灯下细读,第二句写读后的感受。“清如江南雪外枝”一句,用拟人化的表现方法,形容卷中景物的清新之美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以及相应的译文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新酒黄花秋满城: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城中充满了新酿的酒和盛开的菊花。 - 看渠觳■可怜生:这里的“渠”指螃蟹,而“觳■”可能是螃蟹的特征或叫声,表达了诗人对螃蟹生存状态的怜悯。 - 前身岂亦为书误:“前身”可能是指螃蟹曾经是书籍的一部分,而“为书误”则暗示了螃蟹的命运被书籍所决定。 - 死则从人五鼎烹:如果螃蟹最终死去
注释:陈上舍的诗中有简斋翁的作品,南渡时的流离之语更是工巧。陈上舍好继承简斋翁的风格,将墨梅题入御屏风。 赏析:这首诗是赞美陈上舍的诗句,称赞其有简斋翁的风格,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同时继承了简斋翁的风格,将墨梅题入御屏风,表现出了对陈上舍的赞赏与敬仰之情
注释:东南诗境有湖山,爱子敲成百咏看。 历历眼中都过尽,一檠风雨客窗寒。 这首诗的译文是:东南地区的诗歌中有湖泊和山峦,我的儿子将它们写成了一个个的诗篇供我们欣赏。这些诗篇在我的眼中都看过了,现在又坐在这昏暗的房间里,看着窗外的风雨,感到有些寒冷
【注释】 食蟹:指吃蟹。九首:这里泛指诗篇。 避秦:逃避秦朝的暴政和苛役,即躲避战乱。子孙:后代。 外黄:古县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内黄:古县名。在今河南省内黄县。坑:池塘。向:往、到。尽:穷尽、没有。一种:种类。存:存留、保留。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散曲家乔吉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全诗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蟹种的来历与变迁,后二句为尾联,抒发诗人对世事的感慨
【注释】 一翠亭:即绿翠亭。 二首:这是第二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诗人用简练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 第一句“隔水山青欲染衣”,是说山色青得仿佛可以染衣;这里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青山比作一位少女,用衣裙去沾山色,使青山显得更加娇美动人。这一句中,“山青”和“欲染衣”是关键词眼,“欲”字表明了诗人对山色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第二句“一檐云影树高低”
注释: 吟得秋痕入鬓髭,梅花窗下一编诗。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在吟咏时,秋天的霜痕已经落在我的头发上,而梅花在窗户下静静开放,我在那里编写着诗歌。 梅花奇处君知否,不在春风烂熳时。 这句诗的意思是,梅花的奇特之处你或许知道,但你知道吗,梅花的盛开并不在于春风温暖的时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描绘他的诗歌生活和他对梅花的赞美。他以秋痕入鬓髭来形象地表达他在吟诗时的专注和投入,而梅香清冽
注释:涿水茫茫,何处是边陲?这台的名字和来历,为谁所传唱? 未曾论及当年跨过鲤鱼跃龙门的壮举,却有许仙溪山意也如神仙般。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赞美一个地方的风景与历史传说,表达了对这个地方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中“涿水”指的是涿郡的护城河,“跨鲤”是指古代传说中鲤鱼跳过龙门变成龙的故事,“许仙”“溪山”则是指许仙和传说中的溪山仙子。整首诗通过描绘这个地方的历史传说和自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