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邻
``` 十年南国足风埃, 锦绣湖山得再来。 醉里不知人世改, 更从云气望蓬莱。 【注释】: 1. 国风:国家的风气,比喻国家的文化、道德等。 2. 锦绣湖山:形容美丽的山水景色。 3.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此处指杭州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家乡杭州的美好回忆和赞美。首句“十年南国足风埃”,诗人感叹十年来国家的风气已经改变,但美丽的山水依然存在。第二句“锦绣湖山得再来”
【注释】癸未:指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黄门:皇帝的近侍官。飞鞚:骑马疾驰的样子。赐厨珍:赐给厨师的珍贵食品。翠舞珠歌:形容歌声美妙动听。度十春:度过十个春天。败垣:倒塌的围墙,这里比喻荒凉冷落。相君:对对方的尊称。嗔:生气的意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游杭后所作。当时元朝已将南宋王朝消灭殆尽,诗人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全诗以兴发感慨为主
注释: 癸未游杭作口号十首因事怀旧杂以俚语不复诠择 其十 西马塍边红杏雨,金牛寺外白杨风。 杭人忧乐多如此,傥有圣贤吾欲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杭州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当地风俗人情的观察和思考。 "西马塍边红杏雨,金牛寺外白杨风",描述了西湖边的景象,春雨过后,马塍边的红杏树被雨水淋湿了,而金牛寺外的白杨树则在风吹雨打中显得更加挺拔。这两句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
注释: 慈云岭下,指杭州西湖之畔的岳庙,旧时皇帝每年春秋祭祀时在此拜郊。 表里湖山绣画开:指杭州西湖风景如画,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十载西风动禾黍:意指经过十年的战乱,农民的庄稼都被风吹走了,禾黍(一种谷物)被吹得四处飞扬。 行人休忆翠华来:意指战争已经过去,人们不要再怀念过去的战争,不要因为翠华(皇帝所乘的车,这里代指皇帝)的到来而带来痛苦。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句释义与译文: 襄城七圣云迷泽,槐里三原草合烟。 - 注释:襄城,地名,指代某地;七圣,可能是指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或重要事件;云迷泽,形容被云层遮蔽的景象;槐里,地名,可能是指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三原,可能是某个地名的一部分;草合烟,形容草木茂盛,烟雾缭绕。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历史上的名胜古迹在岁月变迁中的沧桑变化,以及人们对这些历史的怀念和感慨
注释: 癸未年,即元朝至顺二年(1331),诗人在杭州游赏时所作。堤边杨柳拂动晴波荡漾,堤上游人炫耀绮罗华裳。山色湖光浑似旧日的风光,采莲人唱着采茶的歌谣。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风光的诗,展现了西湖的美丽和宁静。全诗共十句,每句都是对西湖景色的描绘。前两句写堤边的杨柳和晴波,后两句写山色湖光和采莲人。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注释】 晓出西关:早晨出了西门。访直溪:到直溪去。邢坞:邢山的坞口,在今浙江诸暨县南。 二首其一:诗中第一首。 【译文】 清晨走出西门到直溪去,西风吹过草儿乱蓬蓬。 歧路萧条人迹罕至,邢山的坞口转东又转西。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怀,情景交融,意境清幽。“晓出西关”点明时间是早晨,地点是西关外,“直溪”,即直溪河,发源于诸暨县南,流经诸暨、萧山、临安等地入钱塘江
梅花三首其二 洗尽铅华见玉肌,可人风味半开时。 胆瓶谁汲寒溪水,带月和烟簪一枝。 注释: - 洗尽铅华见玉肌,可人风味半开时:形容梅花在绽放时,洗净了所有的妆容,展现出它那如玉般细腻的肌理,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令人陶醉。 - 胆瓶谁汲寒溪水:用比喻的手法描绘梅花的高洁品质,如同古人所用的胆瓶一般,汲取着寒溪之水,保持其纯净与清新。 - 带月和烟簪一枝
注释: 癸未游杭作口号十首因事怀旧杂以俚语不复诠择 其三: 万户千门达曙开,管弦啁哳沸楼台。 祇今明庆钟声动,已报巡灯响铎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杭州夜景的诗。诗的开头两句“万户千门达曙开,管弦啁哳沸楼台”,描绘出杭州城在夜晚的景象。城市的万家灯火在黎明时分就已经点亮了,而城市的居民们则在享受着音乐的乐趣。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繁华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杭州城的繁荣和活力。
注释:杭州的山水秀美,山明水秀如同仙境;杭州是神仙佛祖的居所,也是帝王之家。现在想要欣赏美景的人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只能独自站在西风中看夕阳西下。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杭州景色的喜爱以及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前两句描绘杭州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第三句表达了诗人想要欣赏美景的心情,第四句则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后两句则是通过对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