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风六月作秋声,世事惊心百感生。
台阁故人犹嗜酒,闾阎小子亦谈兵。
红巾似草何时尽,白骨如山几日平。
甚欲移家渡江水,老来幽独最关情。
【注释】
六月十三日闻边警甚急有感而作:六月十三日,即公元763年(天宝十二年)五月,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玄宗出逃,太子李亨被立为太子。七月,太子即位,是为唐肃宗。八月,肃宗在灵武即帝位,是为代宗。十月,回纥、吐蕃等联军大败史思明叛军于邺郡(今河北大名东)。
台阁故人:指过去在朝廷中任职的友人。台阁,原指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这里指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吏和官员们。
闾阎小子:泛指百姓。闾阎,里巷;小子,青年男子。
红巾:指义军或起义军的红旗。
白骨如山:形容战死者的坟墓。
甚欲移家渡江水:很想搬回老家渡过长江。江水,指长江。
幽独:孤独清静。
【赏析】
此诗写作者听到边塞传来警报后所引发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苍凉,情感深沉。
首联起句开门见山,点明时间是六月十三日。“边风”,指边塞之风,即秋风。“作秋声”,说明此时正值深秋,天气渐寒。“作秋声”三字既表明了时令,又暗示了形势的险恶。这一句从听觉角度描绘了边关的萧瑟气氛,使读者仿佛听到了秋风呼啸的声音。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抒情。“世事惊心百感生”,这句的意思是说由于听到边关传来的警报,心中惊恐不已,因而产生了许多感想。这里的“惊心”与“百感生”相呼应,共同表现了诗人听到警报后的心境。
颔联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听到警报后的内心感受。“台阁故人犹嗜酒,闾阎小子亦谈兵。”这里的“台阁故人”指的是曾经在朝中做官的朋友们,“闾阎小子”则是指那些平民百姓。诗人感叹道:那些在朝廷任职的朋友依然喜欢饮酒,而那些普通百姓却谈论起战事来了。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危机的担忧之情。诗人不仅关注着朝中的风云变幻,还关心着民间的安危,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溢于言表。
颈联紧承上文,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听到警报后的生活状态。“红巾似草何时尽,白骨如山几日平。”这里的“红巾”指的是起义军所持的红旗,“白骨如山”则是形容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景象。诗人感叹道:起义军如同杂草般不断蔓延,而战场上的死难者则像山一样堆积起来。这两句诗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现实,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同情。
尾联回到开头的“闻边警甚急有感而作”,诗人以“甚欲移家渡江水”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于远离战乱之地的渴望之情。这里的“渡江水”并非真的要离开家乡到江南去,而是借指躲避战乱。“老来幽独最关情”,这句的意思是说如今自己已经年老体弱,独自生活,最担心的就是家乡发生变故。这里的“幽独”既指诗人本人的处境,也指他所关心的国家大事。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边关的紧张局势,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