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起西北,万古壮此门。
日月互开阖,风云恒吐吞。
龙来海欲立,龙去天为昏。
至今两绝壁,上有波涛痕。
张公东海客,邀我坐石根。
仰瞻泰宇净,俯瞰灵湫浑。
神物固莫测,目击道乃存。
岁旱当用汝,霖雨清乾坤。

【注释】

龙门:地名,即今山西河津县东南的龙门。张德常:张九龄,唐朝名臣,曾任同知政事。

赋得:古曲名。此诗为张九龄任同知政事时所作。

来龙起西北:指黄河的源流发源于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南麓昆仑河。西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

万古:千年。壮:壮观。

日月互开阖:指日月运行,有开有合。

风云恒吐吞:指风云变幻莫测,有时吐气,有时吞云。

龙:黄河的别称。海欲立:指黄河在青海入海。

两绝壁:指黄河两岸。

波涛痕:指黄河的波澜。

东海客:泛指南方客人。

石根:指岩石上生长的小草。

泰宇:大宇宙。

灵湫:清凉的泉水,即瀑布。

神物固莫测:神秘的自然现象本来就不可测度。神物:神秘的事物。固:固然。

目击道乃存:目睹了自然的现象才能知道它的道理。目击:亲眼看到。

岁旱:一年中干旱的时候。用汝:用你(指河水)来解旱灾。霖雨:长时间的降雨称为霖。清:清除。乾坤:天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张九龄任同知政事时所作。当时,他来到龙门,面对黄河之水,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这首咏叹黄河的七言古诗。

“来龙起西北,万古壮此门。”黄河自西东向东北斜贯祖国大地,其源头在今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南麓的昆仑河,而其出山口就在甘肃、宁夏之间,所以古人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句写黄河的源头和流向。“万古”二字写出了黄河的悠久历史,“壮”字写出了黄河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治理黄河的志向。

“日月互开阖,风云恒吐吞。”黄河的水势变化无常,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静如镜,这就是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风雨”气象;时而高高扬起,时而低伏下去,这就是所谓的“日月开阖”,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日月星辰”。这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龙来海欲立,龙去天为昏。”黄河从青海流入河套后,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水库,黄河的水在这里积聚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洪峰。这里写的就是黄河大洪水的景象。“海欲立”是形象的说法,指黄河的水流像海一样汹涌而来,“天为昏”是夸张的说法,指洪水过后,天空变得昏暗无光。这一联描写黄河的洪水景象,表现了黄河的伟大力量,也显示了作者对治水的志向。

“至今两绝壁,上有波涛痕。”黄河流经中条山,两岸是陡峭的山崖,这就是有名的黄河小浪底水库。“两绝壁”是说小浪底水库大坝两侧是悬崖峭壁。这一联通过写小浪底水库大坝的险峻形势,进一步表现黄河的威力。

“张公东海客,邀我坐石根。”诗人在《送张九龄赴荆州长史》一诗中写道:“君行将远别,赠尔以佳章。……愿君更努力,名位终相当。君居东海上,吾卧西江旁。”可见张九龄当时正任荆州长史。这一句写张九龄邀请诗人坐在巨石上,共话国事。

“仰瞻泰宇净,俯瞰灵湫浑。”仰望天宇清明朗澈,俯瞰灵湫浩渺无际,这两句都是写诗人观景后的感慨。“泰宇”、“灵湫”都是指自然界的景观,也是比喻国家太平盛世和人民安乐的生活。这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山上,俯瞰天下,感到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安康,从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神物固莫测,目击道乃存。”大自然的神奇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的眼睛却能看清它的真相。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又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智慧的信任和肯定。

“岁旱当用汝,霖雨清乾坤。”这两句是诗人对黄河的祝愿。他希望黄河能够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帮助国家解决旱涝灾害问题。同时,他也期待黄河能够带来丰收和安宁,使国家繁荣昌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