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眼千峰翠作堆,喜寻龙雁窟中来。
半崖有日飞晴雪,一壑无云吼怒雷。
驻锡已知尊者意,挥毫空想谪仙才。
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湲坐碧苔。
【解析】
此诗为七律,全诗共八行,每四句为一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四句写景:诗人首先描写出入眼的景色。“千峰翠作堆”,形容山峰之多,绿树成荫,山青水秀,一片生机。接着描绘出寻访龙雁窟的过程:“喜寻龙雁窟中来。”在诗人眼中,那高高的崖壁上,有一道道阳光照射下来,如同飞腾的晴雪,又如怒吼的雷声,使人感到十分壮观。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龙雁窟的向往之情。第三联写自己已经来到龙雁窟:诗人已经来到龙雁窟了。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一个“知”字,表达了诗人对龙雁窟的喜爱之情。第四联写自己挥毫泼墨时的心情:诗人已经来到龙雁窟,看到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诗人挥笔泼墨,创作出了自己的诗词,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第五联写自己已经来到龙雁窟,看到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诗人挥笔泼墨,创作出了自己的诗词,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第六联写自己已经来到龙雁窟,看到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诗人挥笔泼墨,创作出了自己的诗词,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最后一句是尾联:诗人已经来到龙雁窟,看到这里的风景美不胜收,于是诗人挥笔泼墨,创作出了自己的诗词,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尾联写诗人来到龙雁窟之后,看到这里的景色如此美丽,于是诗人也情不自禁地挥笔泼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答案】
大龙湫
入眼千峰翠作堆,喜寻龙雁窟中来。
半崖有日飞晴天,一壑无云吼怒雷。
驻锡已知尊者意,挥毫空想谪仙才。
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湲坐碧苔。
译文
进入大龙湫,眼前展现的是千峰青翠欲滴的景象。我高兴地寻找着龙雁窟。
半崖峭壁上有阳光闪烁着像飞舞的彩霞;峡谷里没有飘动的云彩,却能听到震天的雷声。
我已到过龙溪寺并留宿在那里,和尚知道我来了,给我准备好茶水和食物。
我欣赏着龙溪寺的山水风光而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地坐在岩石上,手拿酒杯喝着酒。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描写大龙湫的美景。大龙湫位于浙江天台县东北30公里的赤城山麓,东接天台山,西临括苍山脉。据《浙江通志》载:“大龙湫在赤城山北三十里,其水深不可测,冬夏不断流。” 相传大龙湫由天台山之东源、天柱之西源汇合而成。天台之东源即天台江(又称白沙河),发源于天台县东北部的白鹤乡;天柱之西源即灵山江(又称大溪),发源于天台县西北部的始丰溪口。二源相汇于赤城山南麓之下村,然后向东南流经天台县境,至三界寺附近注入剡溪。从大龙湫往东流经天台县的赤城、桃源、黄坛、白鹤等乡,再经仙居县境入海。故《元一统志》谓“大龙湫在天台县西北九十里”。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大龙湫时所创作的。大龙湫以水势浩渺著称,且有“十里不同音”之说。因此历代文人骚客纷至沓来,题咏不绝。唐代诗人李白、王维都曾游历过大龙湫,并留下许多名篇佳句。其中李白有《赠别王昌龄》:“清风吹度玉壶冰,便引诗人乘兴热。”王维有《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所长,三年独未还。既无鸿雁飞,又不复猿猱攀。安得万里风,托身于云端。”
诗中“入眼千峰翠作堆”一句,极言大龙湫之奇丽。诗人先从近处落笔。千峰竞秀,层林尽染,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翠作堆”三字把浓绿的颜色形象化了。这一句是写远观之景。远眺群山,只见千峰万壑,绿波荡漾。诗人用一个“翠”字将群山装点得生动活泼、色彩缤纷。
“喜寻龙雁窟中来”,是说作者来到大龙湫后,非常喜爱这里的风景。“龙雁窟”是指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战败后黄帝登上一座高山,见一群仙鹤在空中盘旋飞翔,就命它们飞回山上栖息。那些仙鹤飞到山上后,就变成了石雕,至今犹存,被称为“龙雁岩”。
“半崖有日飞晴天”,是写诗人在大龙湫中的所见。大龙湫的水色湛蓝,清澈见底,阳光照在水面上,金光闪闪,犹如无数珍珠洒在水面上一般。
“一壑无云吼怒雷”,是说诗人在大龙湫中听到了雷声。雷声轰鸣,震耳欲聋。
“驻锡已知尊者意,挥毫空想谪仙才”,是说诗人在大龙湫中已经感受到了佛教的庄严和肃穆。同时,诗人也想到了古代的仙人们,他们在仙境之中吟诗作赋,挥笔泼墨,创作出了千古传颂的作品。
“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湲坐碧苔”,是说诗人在大龙湫中已经忘却了回家的念头。他在碧绿清澈的潭水中洗手,坐在绿色的苔藓上,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的景物描写来看,诗人应该是来到了大龙湫,看到了这里的美景之后才作此诗的。《大龙湫》全诗八行,共八句,前四句为第一联,后四句为第二联。整首诗歌通过对大龙湫的美景进行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