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觞献岁暖如蒸,收灯前后不复晴。
风色料峭雪欲落,云阴晃漾日半明。
四郊未有花柳意,六馆但闻弦诵声。
城南三月牡丹发,莫遣白头愁里生。
【解析】
- 第一联:正月二十六日监中习仪即景书怀。“椒觞”“岁暖如蒸”写初春之景。“收灯前后不复晴”写冬去春来,雪消冰释,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之象。“风色料峭雪欲落”“云阴晃漾日半明”,描写了春天的气候特征。“四郊”“六馆”是地点名词。“弦诵声”指读书声,“白头愁里生”指发愁。
- 第二联:城南三月牡丹发,莫遣白头愁里生。“三月”点时令,“白头”点年华,“莫遣”为劝慰之词。
【答案】
译文:
正月二十六日到监中习仪,就眼前所见景色而写诗寄情。初春时节,椒浆献酒,天气暖和得像蒸笼一样。收灯前后不再有晴朗的日子,因为冬天刚过,春意尚浅。风虽寒冷,却似在催促着雪花飘落,云层虽然阴沉,却也给阳光带来了些许光亮。四周田野尚未见到花开柳绿的景象,六馆之内只能听到读书的声音。南城三月间,牡丹花已盛开,切莫让它成为白发人增添忧愁的理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二月,当时诗人正在汴京国子监国子太学就读。作者以“即景”为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首联起句即点出时间,正月二十六日,正值立春之后,天气转暖。接着以“椒觞”点出宴会的主题,用“岁暖如蒸”形容宴会气氛热烈欢快。“收灯前后不复晴”则写出了天气由冷转暖的过程,同时暗示出了春寒料峭的特点。“风色料峭”和“雪欲落”两句则分别描写了春风吹拂时的寒冷与雪即将融化的景象。“云阴晃漾”和“日半明”则是对天空阴云和阳光交替出现的描写。这两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天气变化,而且通过云彩的变化来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期待与喜悦之情。
颔联紧承上文,进一步描绘春天的景色。“四郊”指的是周围的田野,而“六馆”则是指国子监内的学校。这里运用了空间顺序的手法,从远及近、由外及内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弦诵声”指的是读书声,这里用来反衬出外面世界的寂静。“白头”则是指年纪已经很大的人,这里用来表达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和对青春易逝的哀叹。
颈联则转向室内,描绘了读书的场景。“城南三月牡丹发”一句直接点明了季节与地点,同时也引出了下一句中的“莫遣白头愁里生”。这里的“莫遣”是告诫之意,意思是不要让忧愁随着岁月的增长而增加。而“白头愁里生”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深深感慨。
尾联则是全诗的总结。“莫遣白头”是前面所写景象的概括,也是对前文的升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整首诗以春日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深情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青春易逝、时光难留的深刻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