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山中行,未了庐山意。今年江上望,始尽庐山势。
只道山中行,未识庐山面。那知江上望,已失庐山愿。
人生出处前料难,向来窗下有此山。一行作吏事便废,十年读书早已悔。
五老招人笑举头,三老催船不自由。柔橹一声天似水,无情飞起两沙鸥。

【注释】

①庐山:山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②去年:前一年。

③山中行:指去年秋天游山时的情景。

④今年:今年夏天。

⑤始:开始。

⑥只道:只以为。

⑦未识:不曾认识。

⑧那知:谁知。

⑨出处:指仕途进退或出仕为官与退隐山林。

⑩窗下:指读书时的环境。

⑪一行:指作者自己。

⑫作吏:做小官吏。

⑬那知:谁知,哪里知道。

⑭五老:泛指老人。此处指隐居的五位老人。

⑮三老:指三位老人。此处指隐居的三个老人。

⑯柔橹:轻而慢的船桨声。

⑰无情:没有感情。

⑱沙鸥:水鸟名,这里借指自由自在的鸟儿。

【赏析】

《望庐山》是南宋诗人黄庭坚的一首七绝诗。诗人于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写了这首诗。此诗首联写去年秋游山时的情景;颔联写今年夏夜登高望庐山;颈联写自己当初只知道庐山的形势,却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尾联写自己因仕途失意而归隐。全诗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不事雕琢,富有真情实感,读来令人有如见其人的感觉。

首联“去年山中行,未了庐山意”,意思是说去年秋天,我游览庐山,虽然领略了它的风光,但还没有真正体会到庐山的精神实质。这两句是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表明了游庐山后的感受。

第二联“今年江上望,始尽庐山势。”意思是说,今年夏天我在江边登高远眺,这才看清了庐山的整个地势。这两句是过渡到第三联的关键句子,它承接上句,从游山转为观水,表现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切热爱和无限向往,也暗示了诗人因被贬而产生对仕途的失望之情。

第三联“只道山中行,未识庐山面”,意思是说,我以为只是游历了庐山的山脚一带,却没有真正看到过庐山的面目。这是由观水转观山的结果。这一句既承上启下,又与第四句相呼应。

第四联“那知江上望,已失庐山愿。”意思是说,哪知道站在江边遥望庐山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先前登上山顶时的心愿。这是从观水的景况转入观山的景况,也是本诗的中心所在。这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它以“已失”二字概括了诗人被贬后的心情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在政治舞台上受挫后的失落感和无奈情状。

第五联“人生出处前料难,向来窗下有此山”,意思是说,人生在世仕途进退很难预料,原来我以为窗下就是庐山,却不知道还有更美的山水等着我去发现呢!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得失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矛盾和不安。诗人在官场上的失意使他对仕途产生了怀疑,但他并未完全放弃,而是寄希望于将来能够重新获得官职的机会。

第六联“一行作吏事便废,十年读书早已悔”,意思是说,自从我做了小官以后(事情就变得烦琐),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了,真是后悔啊!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反思,也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仕途生活和隐居生活,揭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一句“五老招人笑,三老催船不自由。”意思是说,现在那些隐居的老人们还在嘲笑我们这群曾经被贬的人。这三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仕途生活的怀念和感慨,也透露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两句还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仕途和山水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