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永兮,朝宗于海。
匪江永兮,洛水攸会。
洛书其系兮,曷敢不爱。
江之永兮,于海朝宗。
匪江永兮,河水攸同。
河图其系兮,曷敢不恭。
江之永兮,我瞻禹迹。
微江之永兮,三正几息。
三极其系兮,曷敢不惕。

【注释】

江:指长江。永:长。朝宗:朝拜,尊崇。洛水:古水名,发源于陕西洛宁县,流经洛阳,至河南开封入渤海。攸会:亦作“所会”,会聚。洛书:古代传说中夏禹用来占卜的书。系:联系、依附。曷(hé)敢不爱:怎么敢不尊敬。匪:通“非”。江河:即黄河和长江。河图: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作,是上古的一本历法书。微:没有,不足。几息:片刻。几:同“冀”,希望。三正:夏、商、周三代的正朔。极:极星。系:联系。惕:小心谨慎。

【译文】

长江啊,永远流向大海;不是长江啊,洛水也来会聚。洛书的法则啊,怎么能不加以尊崇?江水啊,永远流向大海;不是长江啊,河水也来会聚。河图的法则啊,怎么能不恭敬?江水啊,我瞻仰大禹的足迹;要是长江没有了这种永恒的生命,那么,三代的正朔就会在一瞬间消逝。三代的正朔啊,又怎么能不戒惧?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大禹功绩的诗歌。全诗以江水朝宗大海起兴,赞美大禹治理洪水的伟大业绩。诗中用”江之永兮”等六个四字句,反复咏叹,突出了”江永”这个主题。

首句中的“朝”字,表明江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永”字则表示长江之水永不枯竭,源远流长,永无止境。“朝宗于海”是说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最终汇流入海。

第二句中的“匪”字,表示并非只有江水才会向大海奔流。“洛水”“洛书”与“朝宗”相配,既表明洛水的奔流不息,又强调了洛书的重要性。“攸会”一词则表明洛水与江水会合之处就是洛书的诞生之地,也就是夏禹治水的根据地。这两句诗不仅表明洛水与江水相会,而且说明洛书的产生与夏禹治水有关。

第三句中的“系”字,表明洛书与江水相联系。“曷敢不爱”则表明对洛书的尊崇之情。这两句诗既表明洛书与江水的联系,又强调了洛书的重要性。

第四句中的“永”字,表明江水之水永不枯竭。“于海朝宗”则是说江水奔流不息,最终汇流入海,而汇入大海的源头就是洛水。

第五句中的“匪”字,表明并非只有江水才会汇入大海。“河水攸同”则是说黄河也会汇入大海,而且与江水一样。“三正几息”则是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交替更替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三句诗既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又强调了黄河与江水共同汇入大海的事实。

第六句中的“微”字,表明没有江水就不会有黄河。“三极其系”则是说如果没有了江水,就没有了黄河,而黄河的源头又是在洛水。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又强调了黄河与江水的共同命运。

最后一句中的“惕”字,表明要时刻警惕,保持谨慎。“三正几息”则是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交替更替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情,又强调了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江水与黄河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特点,表达了对大禹治水之功的赞颂之情。同时,诗歌中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反复咏叹、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