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把两眉愁,厌听瓢声笑许由。
愿荷锄来翻畎亩,懒携刺去谒公侯。
酒倾明月清风夜,诗琢空山落木秋。
坎止流行俱莫问,自然霜雪未蒙头。

【注释】

1.太博:指友人。

2.畎亩:田间。

3.许由:《史记·伯夷列传》载,尧欲传天下于舜,征求太公、咎陶的意见。太公曰:“吾闻西海有仙者,名曰虞丘子,见则解。”遂往见之,问:“将何衣而可?”虞丘子曰:“吾将夏服而冬服。”又问:“将何食而可?”虞丘子曰:“吾将夏食而冬饮。”太公复问:“将何处而可?”虞丘子曰:“吾随夏至而居,随冬去而游。”太公曰:“吾将随而矣。”乃乘两龙驾云,一龙引虞丘子上山,一龙引其下,太公自后视之,不见所从。太公归,以图记之。后人遂用此典称隐士。

4.坎止流行:指阴阳变化。

赏析:

这是一首借诗抒怀的七律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第一句“一生不把两眉愁”,意思是说,一生中不把眉头皱起。“愁眉”在此处用作典故,指忧国忧民之心。

第二句“厌听瓢声笑许由”,意思是说,厌烦听到瓢声,嘲笑许由的归隐之举。许由是古代的一位隐士,他看到尧要把天下让给舜,就跑到颖水边洗耳恭听,表示不愿参与政事。

第三句“愿荷锄来翻畎亩”,意思是希望拿起锄头翻耕田亩,表示想要过隐居生活,远离尘嚣。

第四句“懒携刺去谒公侯”,意思是说懒得携带官印去见诸侯王,表示只想过平民的生活,不问世事。

第五、六两句“酒倾明月清风夜,诗琢空山落木秋”,意思是说,举杯畅饮于明亮的月光之下,诗作中描绘了秋天的空山景色。

第七句“坎止流行俱莫问,自然霜雪未蒙头”,意思是说,无论是阴阳的变化还是世事的纷扰,都不必再去计较,自然中的霜雪不会落在我头上。

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的生活进行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