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官何处,湖流一舸通。
汀洲蘋影外,城郭水光中。
夜泛苕溪月,春吟箬下风。
若逢陈太守,为报各衰翁。

诗句如下:

之子官何处,湖流一舸通。
汀洲蘋影外,城郭水光中。
夜泛苕溪月,春吟箬下风。
若逢陈太守,为报各衰翁。

我会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原文与译文
  • 原文
    之子官何处,湖流一舸通。
    汀洲蘋影外,城郭水光中。
    夜泛苕溪月,春吟箬下风。
    若逢陈太守,为报各衰翁。
  • 译文
    你的官职在何方?湖水流动时我乘坐一只小船。
    在汀洲的苹花影子之外,城郭被水光映照。
    夜晚泛舟于苕溪之月色之下,春天吟唱箬竹下的微风。
    倘若遇到陈太守,告诉他我们都已经老了。
  1. 注释与背景
  • 注释
  • “之子”:指的是某人的儿子,此处特指归安丞。
  • “官何处”:询问对方的官职所在的地理位置或单位。
  • “湖流”:指代湖泊或河流。
  • “汀洲”:指水中的小岛或沙洲。
  • “蘋影”:即苹花影子,通常用于形容水面上的倒影。
  • “城郭”:指古代城市的城墙或者城市本身。
  • “苕溪”:位于今浙江省桐乡市境内的一条古老河流,也是诗人泛舟的地方。
  • “箬”:一种竹制船篷。
  • “陈太守”:指陈姓的太守,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
  • “衰翁”:年老之人。
  • 背景
    《送归安丞》写于元末明初,是戴良的作品。戴良(1328年-1389年),字叔能,浦江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文人漂泊的生活状态。
  1. 赏析: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诗中的“之子官何处”,“若逢陈太守”,都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 意象鲜明:诗中的意象如“湖流”、“汀洲”、“城郭”、“苕溪”、“箬下风”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景物,更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语言优美:戴良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音乐感。这首诗也不例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戴良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生存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