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居万木中,未穷山之髓。
辟彼浮江汉,不自岷江始。
已矣始知休,结伴寻幽址。
山溪细细流,枫林染丹纸。
趁月上山行,竹动若僧履。
上方月如灯,幽人净如洗。
更进一峰长,怪石怒虎兕。
纸篷连茶灶,松风漱吾耳。
境里有龙潭,瀑流八九里。
跣足一呼龙,龙眠不吾礼。
何以答山灵,为尔修山史。

九井山行

城居万木中,未穷山之髓。

辟彼浮江汉,不自岷江始。

已矣始知休,结伴寻幽址。

山溪细细流,枫林染丹纸。

趁月上山行,竹动若僧履。

上方月如灯,幽人净如洗。

更进一峰长,怪石怒虎兕。

纸篷连茶灶,松风漱吾耳。

境里有龙潭,瀑流八九里。

跣足一呼龙,龙眠不吾礼。

何以答山灵,为尔修山史。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九井山的修行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独特见解。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城居万木中,未穷山之髓。
  • 城居万木中,住在城中,周围被各种树木环抱。
  • 未穷山之髓,没有穷尽山的精髓。
    注释:这里的“万木”指的是周围的众多树木,而“山之髓”则暗示着这些树木所代表的自然之美和精神内涵。
  1. 辟彼浮江汉,不自岷江始。
  • 开辟那片江汉,不从这里开始。
    注释:这里可能是指隐居者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寻求心灵的宁静。
  1. 已矣始知休,结伴寻幽址。
  • 终于知道休息,结伴寻找幽静的地方。
    注释:“已矣”(意为“已经”)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或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1. 山溪细细流,枫林染丹纸。
  • 山溪细细流淌,枫叶如同染色的纸一般红润。
    注释:“细细”形容水流的轻柔与细腻。
  1. 趁月上山行,竹动若僧履。
  • 趁着月色上山行走,竹叶随风摇曳如同僧人的脚步。
    注释:“趁”表示利用或者借助的意思。“僧履”则是和尚的鞋子,用来形象地描绘风吹竹林的景象。
  1. 上方月如灯,幽人净如洗。
  • 山顶上的月亮如同明灯,幽静的人心灵洁净如洗。
    注释:“上方”通常指山顶或高远的地方,这里比喻为月亮的位置。
  1. 更进一峰长,怪石怒虎兕。
  • 再往更高的地方去,那里有奇特的石头,仿佛凶猛的老虎和犀牛。
    注释:“更进一峰长”意味着继续攀登直至山顶。而“怪石怒虎兕”则描绘出山峰之上奇石的壮观景象,如同自然界中的猛兽一般。
  1. 纸篷连茶灶,松风漱吾耳。
  • 用纸做成的帐篷连接着茶炉,松树的风声在耳边回荡。
    注释:”纸篷”可能是指用纸搭建的帐篷,而”连茶灶”则说明帐篷旁边还有一个用来煮茶的地方。“松风漱吾耳”形象地描绘出山风在耳边呼啸的情景,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1. 境里有龙潭,瀑流八九里。
  • 这里有一条深不见底的龙潭,瀑布奔流不息,长达八九里。
    注释:“境里”指这个地方或环境内,“有”即存在或拥有。“瀑流八九里”则强调了瀑布的长度和气势。
  1. 跣足一呼龙,龙眠不吾礼。
  • 我赤脚步行到潭边,大声呼唤龙,可龙却不愿理睬我。
    注释:“跣足”意为赤脚行走,这里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一呼龙”可能是诗人试图引起龙的注意,但未能成功。“龙眠不吾礼”则反映了龙对于人类接近它的敬畏之情。
  1. 何以答山灵,为尔修山史。
  • 我们用什么来回答山神呢?为了你,我们来修撰山的历史。
    注释:“何以”即用何种方式或手段。“答山灵”是向山神表达敬意或感谢之意,“修山史”则是记录或编纂关于这座山的故事,以彰显其价值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对九井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他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方式,远离尘嚣,亲近自然。诗中通过对山景、溪流、月色等元素的描绘,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的体现,传递出了一种超脱俗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行为——修撰山史,来回应山神的期待,表现出了一种对自然和生命敬畏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