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泾口上危桥,北望城闉十里遥。
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
蚕苗半起桑迷眼,雉子深藏麦到腰。
暮宿前村杨柳渡,买鱼沽酒慰萧条。

蔡泾关

客行泾口上危桥,北望城闉十里遥。

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

蚕苗半起桑迷眼,雉子深藏麦到腰。

暮宿前村杨柳渡,买鱼沽酒慰萧条。

注释:

  • 泾关:地名,在今安徽省泾县。
  • 客行:客人行走。
  • 危桥:高悬的桥梁,形容桥很高很陡。
  • 城闉(yīn):古时城墙内外。
  • 港汊(hàng hà):河流中的小湾,也指河道。
  • 舟航(zhōu háng):船航行。
  • 蚕苗:蚕卵。
  • 桑迷眼:桑叶遮挡了眼睛。
  • 雉子:野鸡。
  • 麦到腰:麦穗已经长到了腰部。
  • 暮宿:傍晚住宿。
  • 杨柳渡:柳树成荫的渡口。
  • 买鱼沽酒:买鱼买酒。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沿途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既有对壮丽山水的赞美,也有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敏锐的洞察力。
    首句“客行泾口上危桥,北望城闉十里遥”,描述了诗人站在泾口的高桥上,向北望去,只见远处的城郭巍峨耸立,与自己相隔很远。这一句既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
    诗人详细描绘了泾口的景色:“港汊不容三尺水,舟航全藉两番潮。”泾口附近的河汊狭窄,无法容纳三条尺长的水流,而船只的行驶则完全依靠两次潮汐的力量。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泾口地势之险峻和水运之繁忙。
    随后,诗人转入对周边环境的描述:“蚕苗半起桑迷眼,雉子深藏麦到腰。”诗人发现,蚕苗已经开始生长,桑树茂密遮住了视线;而田间的野鸟却隐藏在麦田之中,仿佛只有它们的尾巴露在外面。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泾口周围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景象。
    最后两句“暮宿前村杨柳渡,买鱼沽酒慰萧条”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期待和满足感。诗人选择在夕阳西下的前村渡过夜晚,购买鲜鱼和美酒来慰籍自己因旅途而感到的孤独和寂寞。这里的“杨柳渡”既是地点的提示,也是诗人心情的象征。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通过对泾口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也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同情。这种人文情怀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