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远矣萧郎死,墨竹古来俱可数。
自从老可出湖州,世人始信前无古。
此图高古不知名,欲与湖州相抗衡。
森森矛戟自相向,淅淅枝条如有声。
高堂素壁时张挂,潇洒浑疑却炎夏。
莫言无地种琅玕,自有清风满图画。

这首诗是王维的一首题画诗,通过对墨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古人艺术成就的赞美和对自身才能的自我评价。

我们来看第一句“题画竹”。这是整首诗的主题,通过对墨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古人艺术成就的赞美和对自身才能的自我评价。

我们看到第二句“王维远矣萧郎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王维的敬仰之情。王维是唐朝著名的文人,他的诗才横溢,被世人称为“诗佛”或“诗圣”,其诗作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而“萧郎”则是古代的一个典故,指的是王勃。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里的“萧郎”指的是徐稚,一个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人。这句诗表明了王维与徐稚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体现了王维对古人才华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第三句“墨竹古来俱可数”。这句话表达了对墨竹这一题材的赞美。墨竹是中国画中的一个传统题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情有独钟,留下了大量的墨竹画作。这里强调了墨竹题材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的自信。

第四句“自从老可出湖州,世人始信前无古”。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艺术才能的提升和自信。从“老可出湖州”可以看出诗人已经到了老年,但仍然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让世人刮目相看。而“世人始信前无古”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作品超越了前人的成就,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

第五句“此图高古不知名”,这句话表达了对墨竹画作的独特见解。诗人认为这幅墨竹画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有着高超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他赞赏这幅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意境,认为它超越了世俗的眼光,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第六句“欲与湖州相抗衡”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和期望。他将这幅墨竹画作与湖州的名作相提并论,希望能够与之媲美。这种自信和期望源于诗人对自己的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也体现了他对于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第七句“森森矛戟自相向”,描写了墨竹的形态和笔触。诗人用“森森矛戟”来形容墨竹的笔触和形态,形象地描绘了竹子挺拔有力的身姿和刚劲有力的笔触。而“自相向”则表达了墨竹之间相互交错、相互映衬的景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第八句“淅淅枝条如有声”,通过声音的描述,营造了墨竹的动态美。诗人将“淅淅”形容为竹子随风摇曳的声音,仿佛听到了竹林中的风声和竹叶的沙沙声。这种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绿意盎然的竹林之中,感受到了竹子生长的生机勃勃和自然之美。

第九句“高堂素壁时张挂”,描述了墨竹画作在高堂上的展示和悬挂。高堂是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素壁则是指白色的墙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世人,让更多的人欣赏和品味。同时,也展现了画家精心制作作品的过程和对细节的追求。

第十句“潇洒浑疑却炎夏”,表达了诗人对墨竹画作的感受和心境。在这里,“潇洒”形容画家创作出的墨竹画作飘逸灵动,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浑疑却炎夏”则暗示了夏日的炎热与画家心中的清凉之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感受和心境反映了画家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第十二句“莫言无地种琅玕”,表达了诗人对墨竹画作的珍视和保护之心。这里借用了“琅玕”一词来形容墨竹的珍贵,暗示了墨竹画作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文化遗产的敬重和保护意识。

第十三句“自有清风满图画”,表达了诗人对墨竹画作的赞誉和期待。这里的“清风”象征着自然之美和艺术家的气质,表达了画家创作出的作品如同自然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未来创作的美好期许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墨竹画作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人艺术成就的赞美和对自身才能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墨竹这一题材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