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挹东山云,暮看西山雨。
孤亭在中央,相对如宾主。
矫矫卧龙蟠,轩轩飞凤舞。
树影各参差,岚光互吞吐。
吁嗟吴越亡,于今已千古。
不悟抉目忠,讵知尝胆苦。
登临抚陈迹,凄凉与谁语。
白鸟烟中来,长歌下山去。
【注释】
朝挹:朝气蒸腾。
东山:指会稽的东山,相传春秋吴王阖庐葬于此地。
西山雨:指钱塘的西山西兴山,为吴越故都,此处借指杭州。
孤亭:即孤鹤亭。
矫矫:挺直的样子。
轩轩:高飞的样子。
岚光:山间云雾。
吴越:泛指东南地区。
抉目忠:剜出双眼来效忠。
尝胆:忍心割下自己的肉来进补苦味。
陈迹:旧日遗迹,指吴越故都遗址。
白鸟:白色羽毛的鸟,这里泛指仙鹤。
长歌:长吟高歌。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诗中通过描写亭名、景物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全诗共四联,每联四句,每句八字,结构紧凑,意境深邃。
“朝挹东山云,暮看西山雨。”首联写诗人清晨站在亭上,眺望远处的东山,只见云雾缭绕;傍晚时分,他则又看到钱塘江边的西山,时有细雨飘洒。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之中。
“孤亭在中央,相对如宾主。矫矫卧龙蟠,轩轩飞凤舞。”颔联进一步描绘了这一美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亭子比作主人和客人之间的对话者,形象地表现了亭子的孤独和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的特点。同时,还用“卧龙”和“飞凤”等词语,赋予亭子以生动活泼的形象。
“树影各参差,岚光互吞吐。”颈联则转而描绘了亭子周围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树木影子和云雾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和美丽风光。
“吁嗟吴越亡,于今已千古。”尾联则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感叹。诗人通过对吴越亡国的哀叹,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不悟抉目忠,讵知尝胆苦。”尾联中的“抉目忠”和“尝胆苦”分别引用了典故。这两个典故分别出自《史记·刺客列传》和《国语·越语》。其中“抉目忠”指的是伍子胥挖掉自己的眼睛来报效吴国的故事;“尝胆苦”则是指勾践卧薪尝胆,忍受痛苦最终复仇成功的历史故事。这两个典故都是用来表达对忠诚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登临抚陈迹,凄凉与谁语。”尾联中的“登临”意味着诗人登上这座孤鹤亭,俯瞰着周围的山水风光。而“陈迹”则是指吴越故都遗址。诗人通过对这些历史的遗迹进行抚慰,表达了他对过去历史的感慨和怀念之情。同时,他也意识到历史的变迁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只能与那些同样经历过沧桑的人们共同分享这份凄凉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