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虚明隔紫烟,灵文中閟白瑶镌。
丹书隐字谁能识,岁月应题建武年。
诗句释义:
- 石室虚明隔紫烟,灵文中閟白瑶镌。
- “石室”指的是道士修炼的地方,“虚明”表示空旷明亮。
- “隔紫烟”形容石室与外界的隔绝,仿佛被紫色烟雾所环绕。
- “灵文”指道教经典,“中閟”意为其中隐藏着。
- “白瑶镌”指的是刻有白玉石的铭文或印章。
- 丹书隐字谁能识,岁月应题建武年。
- “丹书”指用丹砂书写的书籍,“隐字”意味着这些字迹难以辨认。
- “岁月”暗示时间的流逝。
- “应题建武年”中的“建武”是东汉时期的年号,这里的“应”表示应该、适宜。
- 山僧自得真如理,不问人间是非情。
- “山僧”指居住在山上的僧人。
- “真如理”指的是佛教中的真实道理。
- “不问人间是非情”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境界,即对人间的是非情感不予理会。
译文:
- 石室明亮如同隔紫烟,洞中藏着古老的白玉石刻。
- 那些丹砂书写的文字,谁能解读其中的奥义?时光流转,应记作汉建武年间。
- 山上的僧人领悟了真正的道理,他不去理会世间的是非情缘。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修行者对于内心世界的洞察和超越。首句以“石室”为引子,描绘出一个幽静神秘的修炼场所;次句则进一步揭示了洞中所藏之物——古老的玉刻,象征着修行者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接下来,诗人与自然地融为一体,通过对丹书隐字的描述,传达出对古代智慧的敬畏之情。最后一句则转向了人世,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远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