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西台著豸冠,又迁都宪上朝端。
九重图治求贤急,三辅怀恩拜别难。
宝鉴光摇关月冷,高牙风动海云寒。
封侯自古多文士,斗印期登大将坛。
【注释】
左廷珍:指明朝初年曾任左都督的左良玉。宪使:官名。辽海道都指挥使司的长官。升都宪:指左良玉由辽东巡抚升为辽海道都指挥使司的长官。辽东:指辽东都司,明初所设,治所在今辽宁沈阳市。
西台:指御史台,是明代中央监察机关,长官称右佥都御史或右剑御史。著豸冠:指戴豸冠,即獬豸冠,古代的一种冠名。獬豸是一种形似羊而一角有短毛的猛兽,古人认为它能辨别曲直,故以之象征执法公正。
又迁:再次晋升。都宪:官名。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所设,为六部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吏的加衔。朝端:官署名。即朝堂,朝廷。
九重图治求贤急:皇帝在治理国家时急需贤才。图治:治理国家。
三辅:指西汉时的京兆(今陕西西安)、左冯翊(今陕西宝鸡)、右扶风(今陕西凤翔)。怀恩:感恩。
宝鉴:指镜子。光摇:指镜中物影摇曳不定。关月:关中的月亮。冷:形容月光清冷,也比喻人心冷酷。
高牙:指高大的牙旗杆,借指军队。风动:风吹动旗幡。海云:大海上的云。寒:形容云气寒凉。
封侯:指被封为公侯。自古:从古至今。多:多数。文士:指文人墨客。斗印:指官印。斗,同“笃”,坚固,大。期:希望。将坛:将帅大帐。
【赏析】
此诗写左良玉由辽东巡抚升为辽东都指挥使的升迁之事。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左良玉的升迁,后四句写左良玉的感慨之情,最后四句作结,抒发了诗人对左良玉的祝贺之意。全诗结构严谨,意境开阔,语言精炼,富有情致。
第一联“十载西台著豸冠,又迁都宪上朝端”,写诗人对左良玉的祝贺。西台,指御史台,是明代中央监察机关,长官称右佥都御史或右剑御史。豸冠,指獬豸冠,古代的一种冠名。獬豸是一种形似羊而一角有短毛的猛兽,古人认为它能辨别曲直,故以之象征执法公正。诗人称赞左良玉十年如一日勤于职守,并多次升迁。又迁都宪,是指左良玉由辽东巡抚升为辽海道都指挥使司的长官。朝端,官署名,即朝堂,朝廷。诗人祝贺左良玉升迁,并希望他继续忠于朝廷。
第二联“九重图治求贤急,三辅怀恩拜别难”写诗人对左良玉的劝勉。九重,指皇帝,也泛指朝廷。图治,治理国家。求贤,指寻觅贤才。九重图治求贤急,意思是皇帝在治理国家时急需贤才。三辅,指西汉时的京兆(今陕西西安)、左冯翊(今陕西宝鸡)、右扶风(今陕西凤翔)。怀恩,感恩。这里指左良玉感激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拜别,离开家乡。这里指辞官归乡。诗人鼓励左良玉在为国家治理天下时不要忘了感恩报国,同时也希望他能辞官归乡,享受宁静的生活。
第三联“宝鉴光摇关月冷,高牙风动海云寒”,写诗人对左良玉的祝愿。宝鉴,指铜镜,也借指官员的品格。光摇:影子摇曳不定。关月:关中的月亮。冷:形容月光清冷,也比喻人心冷酷。这里的“光摇”与“关月”连用,既形容了左良玉的身影,也暗示其人品的高洁。高牙,指高大的牙旗杆,借指军队。风动:风吹动旗幡。这里的“风动”与“海云”连用,既写出了军营的氛围肃杀,也暗示了左良玉的威武雄壮。诗人祝愿左良玉像镜子一样光明磊落,像军旗一样威武雄壮。
第四联“封侯自古多文士,斗印期登大将坛”写诗人对左良玉的期望和祝福。封侯:指被封为公侯。自古:从古至今。多:多数。文士:指文人墨客。斗印,指官印。斗,同“笃”,坚固,大。期:希望。将坛:将帅大帐。诗人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但也有很多能成为将军的人。所以,希望左良玉也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将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里的“斗印期登大将坛”既是对左良玉的期望,也是对自己对朋友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