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豪气薄云霓,鲁直曾劳御笔题。
才大似嫌秦地小,名高翻觉华山低。
争看赤手扶黄道,又见徵书降紫泥。
此去为霖康四海,还祈馀泽被关西。
【注释】
- 少司徒:古代官名,指少府。
- 御笔题:皇帝的亲笔书写或亲自题字。
- 秦地:即秦国。
- 紫泥诏:用紫色封套的诏书,是皇帝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书。
- 为霖:比喻能带来雨水。
- 关西:指今陕西、甘肃一带。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罢官居洛阳期间,当时许氏任少司徒,从京师出发赴长安,诗人特作此诗相送。全诗四十六字,以豪放洒脱之笔,抒写送别之情,并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关切与忧虑。
“平生豪气薄云霓”,起句突兀而起,一语惊人,点明送别对象许季升的身份与特点:他是一位身怀韬略,气盖云天的杰出人物。接着两句,则又从侧面加以烘托:“鲁直曾劳御笔题。”“鲁直”乃苏轼之号;“御笔”指皇帝的御旨,表明许季升曾得到皇帝的亲自垂青和赏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之所以有“平生豪气”,“才大似嫌秦地小,名高翻觉华山低”,乃是因为皇帝曾亲书题词予以褒扬;而今日我即将告别京都,前往长安去任职,也实在是因为皇帝的圣旨召唤。这里,作者巧妙地将许季升与皇帝的亲近联系起来,既表明许季升的地位非同寻常,又暗示出作者对自己即将离开朝廷去京任职的惋惜与不甘。
“争看赤手扶黄道,又见徵书降紫泥。”“争看”二字承上启下,既是对前两句的承接,又是对后两句的过渡。它既表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情,也显示了诗人在朋友即将远行之际那种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紧接着的二句,则是从侧面进一步衬托许季升的才华横溢:“才大似嫌秦地小,名高翻觉华山低。”意思是说,尽管许季升的才智出众、名声显赫,但在他看来,似乎仍嫌秦国太小,华山也显得不够高峻、雄伟;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他的赞赏之情。
“争看赤手扶黄道,又见征书降紫泥”,这两句紧承上文而来,既是对前面诗句意思的延伸,也是对后面诗句内容的铺垫。它既是对许季升即将远行的祝贺与祝福(“赤手扶黄道”喻指扶持正义的事业),又是对许季升即将到任的祝贺(“征书降紫泥”喻指皇帝的圣旨)。然而,诗人在这两联中,却只字未提许季升的姓名,而是采用了借代手法,把许季升比作扶摇直上的神风,把他的才能与功绩比作泰山一样的巍峨,从而使得他的英名更显崇高,其形象更显高大。
“此去为霖康四海,还祈馀泽被关西。”这是一首七律的最后一句。“为霖康四海”意为治理天下以造福四方百姓;“馀泽被关西”则指恩惠惠及关中的陕、甘、宁三省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此次赴任长安,正是为了治理天下以造福四方百姓。希望你此行能够顺利,一路平安。同时,我也祝愿你能够继续受到皇帝的重用,恩泽惠及关中地区。
这首诗虽然只是短短四十六个字,但其中包含了深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切与忧虑。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开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