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缘长被愧长贫,因叹无方可卜邻。
吴市隐时非汉世,越山归日似秦人。
一身负俗终为累,数载移家亦厌频。
犹喜扁舟来去便,柴门还欲傍汀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炼字、炼句等角度进行赏析。此题要求考生“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并作简要分析”。

译文:

我之所以移家而居,并非因为长年贫穷,只是感慨无处可以占卜邻居。吴地的市集隐居的时候,与汉代人无异。越山归隐之日,好像秦时隐士。一生都背负着世俗之累,数载移家,也厌烦了。然而仍喜欢那扁舟往来,傍着汀洲水滨的柴门。

注释:①武林移家:指作者因避战乱而迁居到武林(今浙江杭州)。②长贫:长期处于贫困之中。③卜邻:《左传·昭公三年》:“宋司马桓魋欲以邑予阳虎,乃令尹与其臣公子朝聘于晋……请与之田,许之。”杜预注:“言卜其邻邑。”后以“卜邻”为泛称。④汉世:汉代。⑤秦人:秦代。⑥一身负俗终为累:一身承担世俗之累。⑦厌频:厌倦频繁迁移。⑧扁舟:小船。⑨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户。⑩畔:旁边。

赏析:

首联“不缘长被愧长贫,因叹无方可卜邻”,是全诗的起兴之笔。诗人说,我之所以移家而居,并非因为长年贫穷。而是感慨无处可以占卜邻居。这里既表明了自己选择居住地点的决心和态度,又表达了一种无奈之情。“吴市隐时非汉世”,这句诗的意思是:吴地的市集隐居的时候,与汉代人无异。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吴地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想要摆脱世俗纷扰的愿望。

第三联:“越山归日似秦人”,这句诗的意思是:越山归隐之日,好像秦时隐士。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山林,过上隐逸生活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第四联:“一身负俗终为累,数载移家亦厌频”,“一身负俗终为累”,意思是:一生都背负着世俗之累。“数载移家亦厌频”,意思是:数载移家,也厌烦了。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厌倦频繁迁移的生活状态。

尾联:“犹喜扁舟来去便,柴门还欲傍汀滨”。“犹喜扁舟来去便”意思是:仍然喜欢那扁舟来去的便利。“柴门还欲傍汀滨”意思是:柴门想傍着小河旁。诗人在此处表达了自己依然向往自然生活状态的心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感情真挚细腻,抒发了诗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