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石城下,犹记别时颜。
此日予重往,逢君应召还。
时艰知念切,道路阅头斑。
且惬良辰赏,扁舟共采兰。
【解析】
“平原舟次逢董思白先生”:在平原的船上偶遇董思白先生。诗人与董思白是老朋友,此诗当是他与董思白久别重逢之作。
“七年石城下,犹记别时颜”:七年前我在石城的下面与你分别,还记得你的面容吗?石城即南京,七年指七年间,这里借指从金陵(今江苏南京)到杭州(今属浙江)的漫长旅途。“颜”,面容。
“此日予重往,逢君应召还”:今天我又来到这里,你正应征召回到京城去。
“时艰知念切,道路阅头斑”:时局艰难,我对你的思念更加深切;路途遥远,头上的白发也增添了几许。“时艰”:指国家动乱不安,战祸频仍的局势。“应召还”:应朝廷征召而返回京城。“头斑”:指因年高体衰,两鬓已见花白。
“且惬良辰赏,扁舟共采兰”:暂且宽慰地享受这美好的良辰美景,乘着小舟一起采摘兰花。“扁舟”:小船、小舟。
【答案】
“七年石城下,犹记别时颜”:七年后,我在石头城(今江苏南京)下遇见你了,还记得我们的容颜吗?“此日予重往,逢君应召还”:今天我又一次来到此地,你正要被征召回京城去。“时艰知念切,道路阅头斑”:国家动乱不安,我的思念更加深切;由于长途跋涉,头上的白发也增添了几许。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五年(1178),时诗人正任太学博士。董思白是作者的老朋友。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七年石城下”,写自己与董思白分别七年之后又相逢的情景。当时董思白被朝廷征召回京,诗人特地赶来相见。
第二句“犹记别时颜”,回忆两人离别时的情状,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第三句“此日予重往”,点出自己此次来杭的原因,是为了再次拜访故人。
第四句“逢君应召还”,说这次相逢是因为董思白刚刚被朝廷召还,所以自己才来与他相会。
第五句“时艰知念切”,说明两人相聚的原因,是在国家多事之时。
第六句“道路阅头斑”,描写两人相聚时,彼此都因奔波劳顿而头发稀疏。
最后两句“且惬良辰赏,扁舟共采兰”,写二人相聚时的心情愉悦,一同泛舟游玩赏景,共同品茗采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