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吹日夕,瑟瑟洞门阴。
零霜雕百卉,菁华苦寒侵。
我生无根荄,老至谁能任。
羲和不可顿,已秋非复春。
愿作淮海禽,变此朝露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罗隐,字昭谏,余杭(今浙江杭州)人,约公元833年前后在世。他自幼聪慧,博学强记,志向远大。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他参加考试,考取进士,但仕途不顺。后因得罪权贵而弃官归乡,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诗多讽刺时事,反映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疾苦、追求光明的愿望和不畏强暴的气概。他的《自咏》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来一切有为法,金铜铁壁亦具有。”这两句诗,形象地概括了罗隐诗歌的基本特征。
“凉风吹日夕,瑟瑟洞门阴”二句。首联写洞门之景,渲染寒意。
“零霜雕百卉,菁华苦寒侵。”颔联写草木因寒霜冻而凋敝,比喻自己年华已逝。
“我生无根荄,老至谁能任。”颈联写自己年岁已高,无所依靠,无法再有所作为。
“羲和不可顿,已秋非复春。”尾联用神话传说中羲和驾着太阳车追赶飞鸟的故事,比喻自己的时光已逝。
赏析:
此诗是罗隐对自身身世和人生感慨的抒发。
首联起势不凡,“凉风吹日夕”,“夕”,日落之时,暗示诗人晚年。“瑟瑟洞门阴”,写出洞门之寒。
颔联以自然界中的草木为例,说明自己已衰老,无法再有所作为。
颈联进一步写自己年纪已高,无法再有所作为。这里用典,暗喻自己的处境。
尾联用神话传说中羲和驾车追赶飞鸟的故事,表明自己已经衰老,无法再有所作为。
全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