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加贫困愈从容,且把闲愁付酒钟。
一榻清风垂柳绿,半帘疏雨湿花红。
遗珠不必怜光彩,失马何劳问吉凶。
惆怅知音无觅处,行行空自抱丝桐。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贫”字概括自己的处境,表现了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
首句写贫穷并不影响他从容自得的生活态度,这在历代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类似的例子。如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风寒泉清,月出林薄静。青苔无迹地,白日有闻心。不见故人踪,泪下沾衣襟。”李益的《上汝州李使君书》云:“居贫道远,未易求师。”“贫”与“道远”,都是诗人生活的写照。
次句写酒,点出“贫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中说“客舍青青柳色新”,正是“贫居”之景。杜甫也有《客至》一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此诗中说“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可见“贫居”生活是相当清苦的。
第三句“闲愁”即由以上所叙的生活状况引发出来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既非愤激,更非怨愤,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一种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闲愁”不是“愁”的简单叠加,而是由于“贫居”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情绪。
“一榻清风垂柳绿,半帘疏雨湿花红。”这句是写居室环境。“清风”“绿柳”和“疏雨”“红花”(指花上的露珠),都是诗人眼中所见的景物。诗人之所以选择“清风”“绿柳”,“疏雨”“红花”,是因为这些景物能够唤起他的乡愁、乡思。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在《月夜》中也写到“浮云连海生,列宿满虚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都是以“清风”“绿柳”和“疏雨”“红花”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思。然而在这首诗中,作者却用它们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思。
第四句是写室外景象。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面对“一榻”、“半帘”的家居景象,心中不免涌起“遗珠不必怜光彩,失马何劳问吉凶”(《庄子·外物》)这样的感慨。“遗珠”比喻隐居山林的人。“明珠”比喻才华出众的人物。这里说“遗珠”不值得怜惜,因为“明珠”即使失去了,还会重获;而“遗珠”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同样,即使失去人才,还有机会重新得到。至于“失马”则更不值得忧虑,因为“马”虽然失去了,还有机会找到,何况还有更多的良马呢!“何必”就是“何须”的意思。
第五句是写自己的心情。“惆怅”是说诗人因“遗珠”或“失马”而感到惆怅。“知音”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觅处”是指寻找朋友的地方。诗人说“惆怅知音无觅处”,意思是说:我找不到知心朋友,感到十分惆怅。这一句既是全诗的收煞,又是全诗的高潮。
第六句是说:行行且行吧,空自抱丝桐。这里的“丝桐”是指琴。古人常用“丝桐”来代指音乐。这里说“行行且行吧,空自抱丝桐”,是说:我虽然找不到知心朋友,但是仍然可以弹琴吟诗,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样也好。
这首小诗写得很简练,但感情却很深沉。它通过描写诗人在贫居生活中的情景和心情,抒发了他不愿同流合污、追求高洁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