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岫须臾失,湖光变白云。
波涛将布水,总作雨纷纷。
竹影何时见,松声昨夜闻。
梦魂如可再,更去访匡君。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湖口守风作”,交代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心境,诗人因公在九江之南的湖口驻节,却久久不能归去,于是写下这首抒发思念之情的小诗。第二联“波涛将布水,总作雨纷纷”,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湖口一带的山势陡峭,江面狭窄,波浪汹涌,水流激荡,形成飞瀑直下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第三联“竹影何时见”,诗人想象着自己何时能够回到那幽静秀丽的地方,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第四联“松声昨夜闻”,则想象着自己昨夜梦中听到了松涛的声音,醒来后却依然空寂无人,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最后两句“梦魂如可再 ,更去访匡君”,诗人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希望早日实现归乡的愿望。“匡君”指匡衡,西汉人,少年家贫刻苦读书,晚上在院子里穿壁引光,邻居家有烛火,他就在暗中借着邻家的光亮读书;后来他发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学者。这里用“匡君”典实表明自己要像匡衡那样发奋学习,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
【答案】
译文:
庐山上山峰高耸入云,湖水清澈明亮如白云般洁白。浪花拍击着岸边岩石,激起的水花就像纷纷扬扬的细雨。
什么时候才能看见竹林的影子,松涛阵阵传来昨夜的清吟。梦中仿佛能再次回到那里,我一定再去拜访匡衡!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九江之南的湖口驻节时所作,抒写了诗人久居异乡而思归的情思。全诗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首联起笔就点明“湖口守风”。一个“须臾”把长时间滞留在外的心情表露无遗。次联写眼前所见:山势陡峻,水流湍急,江面上的浪花拍击着岸边的岩石,激起无数水珠,宛如千万颗珍珠撒向大地。这一联极言湖口山高水险,景色壮美,为后文抒发归思作了铺垫。第三联写远望所见:只见茫茫一片白浪滔滔,浪花拍打着岸边岩石,溅起了无数水珠。这些水珠飞落下来,洒遍大地,恰似千万颗明珠。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湖口一带山势陡峻、江面狭窄、水势汹涌的特点。第四联写近观所见:只见翠绿的竹林掩映着小屋;松林里传来阵阵松涛般的清音。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环顾四周,只见青山环抱,碧波荡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尾联紧承前意,写梦境中的游踪。诗人想象着自己何时能够回到那幽静秀丽的地方,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又想到昨夜梦中听到了松涛的声音,醒来后却依然空寂无人。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最后两句“梦魂如可再 ,更去访匡君”,诗人用典故来表达自己希望早日实现归乡的愿望。“匡君”指匡衡,西汉人,少年家贫刻苦读书,晚上在院子里穿壁引光,邻居家有烛火,他就在暗中借着邻家的光亮读书;后来他发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学者。这里用“匡君”典实表明自己要像匡衡那样发奋学习,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