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方求食,高堂咫尺违。
长忧吾道失,不恨世情非。
耕凿惟诗笔,经营是钓矶。
自来颜色好,因啖越山薇。
【注释】
- 白首:指年老,这里指诗人自己。方求食:正想找个饭吃。高堂:高大的厅堂,这里指家。咫尺(zhǐ cì):形容距离非常近,这里指近在咫尺。违:离开。2. 长忧:长期忧虑。吾道:我的学说。3. 耕凿:耕种开垦,凿井取水。诗笔:指写作的才能。4. 经营:筹划经营,引申为处理政务。钓矶:钓鱼台,泛指隐居的地方。5. 自来:从来。颜色好:意态美好。6. 因啖越山薇:因吃了越地山野中的野菜。7. 越山薇:一种野菜。
【赏析】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时李白正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县,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前途渺茫的悲观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
开头两句“白首方求食,高堂咫尺违”,诗人以白发苍苍的形象自比,表达了自己年老无依、生计艰难的苦况。“高堂”句化用了《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之意,说明自己虽然已年迈,但并未被世人所了解,只能寄身于权贵之家,受他们的恩惠。这既是对自己处境的真实写照,又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接下来两句“长忧吾道失,不恨世情非”,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与忧虑。这里的“吾道”指的是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世情”则是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人感叹自己身处乱世,难以施展抱负,但又不怨天尤人,反而对那些世俗人情感到厌恶。这种矛盾的心态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理解以及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
“耕凿惟诗笔,经营是钓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文学和隐逸生活来排遣苦闷的愿望。在这里,“耕凿”指的是耕作开垦,“诗笔”指的是写作的才能,而“钓矶”则是隐居的地方。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自来颜色好,因啖越山薇”,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这里的“颜色好”指的是自己一直受到别人的赏识和喜爱,而“越山薇”则是一种野菜,象征着简朴的生活和清贫的处境。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又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全诗通过对诗人自身境遇的描绘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