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炉东畔暮还朝,一气窗间拂绛绡。
生熟水沉怜血格,阴阳火活恐烟焦。
莞中虽是香农女,江畔难将玉佩要。
得侍维摩真大幸,一生心字佛前烧。
【注释】
宣炉:指唐代诗人李贺的名作《李凭箜篌引》中的“吴丝蜀桐张高秋,一声双雁去悠悠。”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中的“昆山”和“凤叫”。东畔:指宣炉所在之处。暮还朝:傍晚返回朝廷。一气:指气息。绛绡:红色薄纱。生熟水沉:指生水、熟水两种不同的茶。怜血格:指喜爱有如鲜血般的茶色。阴阳火活:指燃烧时火的阴阳变化。烟焦:指燃烧时冒出的烟焦黑。莞中:指莞草制成的席子。生熟水沉:一种茶叶。香农女:指在莞草席子上采摘茶叶的农女。江畔:指江边的村落。难将:难以得到。玉佩:指玉饰。得侍:能侍奉。维摩:指维摩诘。大幸:大福分。心字:佛教语,指佛。
【译文】
宣炉在东畔,傍晚返回朝廷,一缕气息拂过绛绡,如同春风拂面。
生水、熟水两种不同的茶,喜欢有如鲜血般的茶色,火焰燃烧时阴阳变化,恐怕烧焦的烟雾。
在莞草席子上采摘茶叶的农女,在江边很难得到这样的玉饰,有幸侍奉维摩诘,一生都在心字前烧香。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咏的是宣炉、茶、莞草席子、农女、玉佩和维摩诘。宣炉、茶、莞草席子和农女都是物,它们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玉佩、维摩诘是人的品格和修养的象征。全篇以物写人,用物比人,把物与人为巧妙结合,使物与人浑然一体,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首句“宣炉东畔暮还朝”,点出宣炉的位置,并说明是在傍晚时分返回朝廷,渲染了一种寂静的氛围。宣炉作为宫廷用具,其位置必然在皇宫中,而宣炉所在的宫殿又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因此这里的“暮还朝”不仅表明了宣炉所处的环境,也暗示了作者的身份地位。这种写法使得诗歌一开始就具有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第二句“一气窗间拂绛绡”,描写了宣炉的一气呵成的制作过程。宣炉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炼制和打磨才能成形,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会通过窗户进入,与炉体接触,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宣炉的制作过程,也体现了作者对宣炉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也为接下来对宣炉的进一步描绘做了铺垫。
第三句“生熟水沉怜血格”和第四句“阴阳火活恐烟焦”则是对宣炉特性的具体描述。其中,生水和熟水的分别指的是茶叶的品质和泡茶的方法;血格和阴阳火则分别指代了红茶和绿茶的特性以及烧茶过程中火候的变化。这些描述既展现了诗人对宣炉的独特见解,也表达了他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第五句“莞中虽是香农女”则是对农女身份的一种隐喻。莞草席子是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而在古代,莞草往往由妇女来采摘。这里的“香农女”并非指真正的农民女性,而是借指那些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人们。这一比喻既表现了农女的辛劳和付出,也反映了人们对她们的尊重和关爱。
第六句“江畔难将玉佩要”,则进一步强调了农女的艰辛。在江边寻找到如此珍贵的玉佩实属不易,这不仅是对她劳动成果的认可,更是对她努力的肯定。这一表达既展现了人们对农女的赞美和尊敬,也揭示了社会对于底层劳动者的忽视和轻视。
最后一句“得侍维摩真大幸”,则是对整个主题的升华。维摩诘是佛教传说中的一位高僧,他以智慧著称于世,被尊奉为佛门中的典范。在这里,诗人以维摩诘自喻,意味着自己能够侍奉这样一个高尚的人真是幸运之至。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维摩诘的敬仰之情,也凸显了他追求高尚品质的人生理念。
整首诗通过对宣炉、茶、莞草席子、农女等物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感悟。同时,通过对宣炉、农女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了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同情与尊重以及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