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邑忠宣第一功,新祠俎豆使君同。
从阳草昧重开辟,三凤声华更水东。

从阳曲呈邑大令

屈大均诗作赏析

  1. 诗词原文
    作邑忠宣第一功,新祠俎豆使君同。
    从阳草昧重开辟,三凤声华更水东。
  2. 注释与解析
  • 作邑忠宣第一功:表达了作者对地方治理功绩的认可,忠宣即忠诚和宣扬之意,第一功指的是在地方治理中取得的卓越成就。
  • 新祠俎豆使君同:意味着新建的祠堂祭祀的不仅是地方官员,还包括那些为民造福的先贤。俎豆是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祭器,这里指代祭祀活动。
  • 从阳草昧重开辟:描述了从一片荒僻之地通过努力变得繁荣起来,“从阳”可能是地名或者指某种起始状态,“草昧”表示未开化、荒芜。
  • 三凤声华更水东:这里的“三凤”可能指三位有才能的人,而“声华”则是指他们的声誉与风采。“更水东”意味着这些人才的影响扩散到东面的地方,象征着声望的广泛传播。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屈大均(1630年—1696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之称。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尤擅长写景抒情,语言清新脱俗。
  • 时代背景:诗作创作于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分裂。屈大均作为岭南地区的知识分子,见证了这一历史变迁,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屈大均的诗歌注重写实与抒发个人情感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内心的感慨。在《从阳曲呈邑大令》中,作者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的描述,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注。
  • 思想内涵:诗中透露出作者对于改革的期望,希望借助新建祠堂等措施来提升地方治理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英雄人物的纪念。此外,诗中还隐含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危机的深切感受。
  1. 结语
  • 主题重申:屈大均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在动荡时期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积极回应。
  • 文化影响: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大均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明代岭南文学的重要文献。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