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洞羁縻性久驯,上山何似下山人。
畲蛮衣食流溪纸,不独薯粱火粒新。

“溪洞羁縻性久驯,上山何似下山人。畲蛮衣食流溪纸,不独薯粱火粒新。” 这句诗出自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的《从阳曲呈邑大令》。

屈大均是广东番禺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好学,曾师从陈邦彦,并受到岭南诗派的影响。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语言质朴而富有情感。在《从阳曲呈邑大令》中,屈大均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诗句中的“溪洞羁縻性久驯”,指的是溪洞的居民因长期的相处而变得驯服,而“畲蛮衣食流溪纸”,则形象地表达了畲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溪水制作的纸张。这里的“溪纸”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比山下人和山上人的活动差异,表达了对下山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比突出了山下生活方式的便捷与和谐,而山上的生活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更接近自然、更具野趣。这不仅仅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描述,更反映了诗人对于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向往。

后半句“畲蛮衣食流溪纸,不独薯粱火粒新。”更是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风貌。畲族人利用溪流中的资源制作纸张,不仅满足了日常所需,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合理利用。这一行为超越了单纯的食物需求,达到了一种更高的生活境界——即与自然和谐共生,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评与反思,指出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可能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屈大均的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生活的描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寻求一种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