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二儿孙,上界飞云势并尊。
浮岳不将罗岳去,白云长锁洞天门。
【注释】
四百三十二:即四百三十六,泛指众多。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惠州一带,因盛产灵芝、茯苓等而得名。
上界飞云势并尊:指天界的神仙,他们飞云驾雾,威风凛凛,仿佛地位尊贵。
浮岳不将罗岳去:指罗浮山峰并不高,但风景秀丽。
白云长锁洞天门:意指罗浮山的山洞深不可测,云雾缭绕,如同仙门一般。
【赏析】
首联:“四百三十二儿孙,上界飞云势并尊。”这是诗人对罗浮山的描写和评价。“四百三十六”是一个虚数,表示罗浮山众多的子子孙孙,遍布于整个山林之中。“上界飞云势并尊”则形象地描绘了罗浮山上的云雾缭绕的景象,宛如天界的神仙们驾着飞云,威严而尊贵。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罗浮山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厚的感情。
颔联:“浮岳不将罗岳去,白云长锁洞天门。”这是诗人对罗浮山地理位置和特色的进一步描绘。“浮岳”和“罗岳”都是指山名,前者位于广东,后者位于江西。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既突出了两山的不同特点,又表达了他对这两座大山的独特情感。“浮岳不将罗岳去”意味着浮岳虽然地势较高,但它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而是与罗岳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白云长锁洞天门”则描绘了罗浮山的山洞深处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对罗浮山地理位置和特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尾联:“咏罗浮”则是诗人对全诗的总结和升华。他通过赞美罗浮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家乡的美好祝愿,希望家乡能够像罗浮山一样美丽繁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家乡的深情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