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相思采白蘋,宓妃罗袜已成尘。
玉兰尽抱琵琶去,南国于今少美人。
【解析】
题妆台:题写在妆台上。妆台,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台,古代女子多以粉黛涂于脸上,故有妆台之喻。此诗是一首借物言志的咏物诗。
何处相思采白蘋:何处,即什么地方。白蘋,一种水生植物,可食。这句说,不知从何处采摘白蘋。
宓妃罗袜已成尘:宓妃,传说为伏羲氏的妹妹,又称瑶姬。罗袜,用罗织物制成的鞋。成尘,已化作尘土,这里指化为尘土了。这句说,宓妃的罗袜已化作泥土了。
玉兰尽抱琵琶去:玉兰花盛开时,花瓣如雪片纷飞,故称“玉蕊”、“玉英”,又因形似琵琶,所以称“玉郎”或“玉环”。这两句说,所有的玉兰花都被抱去了。
南国于今少美人:南国,指南方地区。这句说,现在南方很少有美人了。
【答案】
“何处相思采白蘋”一句,诗人想象自己身处异地,思念远方的人儿,不禁感叹人世间离别的痛苦。“何处”二字将这种痛苦推向极致,而“相思”一词则将这种痛苦升华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采白蘋”三字则巧妙地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行动,仿佛诗人真的在寻找那一片可以寄托哀愁的白蘋。
“宓妃罗袜已成尘”一句,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将对远方人的思念转化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宓妃”一词既表明了诗人的身份,也暗示了他对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罗袜”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位美丽女子的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她轻盈的舞姿和美丽的容颜。同时,“成尘”二字则巧妙地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回忆,仿佛诗人正在回忆那个曾经与她共度美好时光的地方。
“玉兰尽抱琵琶去”一句,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将对远方人的思念转化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珍惜。“玉兰”一词既是一种象征,也暗示了诗人的身份,而“琵琶”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位美丽女子的形象,让人仿佛看到了她弹奏乐器时的优雅姿态。同时,“尽抱”二字则巧妙地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占有欲,仿佛诗人想要将这片美好的土地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中。
“南国于今少美人”一句,诗人通过对现实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南国”一词既是一种地域的象征,也暗示了诗人的家乡,而“少美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同时,“于今”二字则强调了这种担忧和期待的紧迫性,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